作用及组成
随着合成洗涤剂的发展,到本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出现可对织物精整、调理用的织物柔软调理剂,作为合成洗涤剂的配套产品。从50年代首先进入美国市场,而后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进入80年代,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织物柔软调理剂已经成为家庭常备洗涤用品。
同粉状柔软洗涤剂一样,液体洗涤剂中加入织物柔软抗静电剂后,可使洗涤剂同时具有洗涤、柔软、抗静电等多重作用,使洗后的织物膨松、柔软、光泽好。用于洗涤丝、毛、羽绒等精细织物,如毛巾、毛巾被、毛毯、羽绒服、仿毛皮衣物、床单等,是高档洗涤剂品种之一。尤其是羽绒服类衣物,其特点是蓬松、柔软、轻便、款式大方、面料华贵,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羽绒的特殊性,其洗涤方面的问题值得重视,用一般的洗涤剂或肥皂都不够理想,洗后往往使面料褪色、发花、失去光泽,而且使得羽绒发板、绒毛不软、保暖性变差的特点。
而柔软型液体洗涤剂,由于配有抗硬水剂及抗静电剂及柔软剂,因此洗后除增加织物的柔软度外,还可以消除绒毛和羽毛、羽绒和面料的静电,从而提高了羽绒的蓬松性和保暖性。
柔软型液体洗涤剂中使用的柔软剂多为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双烷基二甲基型用量最大,大约占阳离子的80%,其柔软效果也最好。从柔软效果看,双烷基二甲基季铵盐好于双烷基酰胺咪唑啉型。从抗静电效果看,双烷基酰胺咪唑啉型>双烷基二甲基季铵盐>双烷基酰胺型。
柔软性和抗静电性都是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纤维上被吸附产生的。即由于在纤维表面的取向效应,使疏水基团尾端之间形成滑移面,降低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使润滑性增加,阻止了纤维的联锁,使原纤维平顺地回到纤维的主体上来,使纤维伸展而不易粘结。亦即获得了柔软的效果。
由于阳离子柔软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活性物的洗涤剂配伍效果差,使洗涤用织物柔软剂发展出现障碍。最初的配方是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洗涤剂与阳离子柔软剂配伍制成柔软性液体洗涤剂。技术关键是要求柔软剂组分液体化并有较低的浊点。现在,由于适当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出现,使这一技术关键得以解决。即将亲水基引入阳离子分子中,使阴阳离子可以搭配使用,虽然去污力有所下降,但总体性能优良。
应用
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纤维表面的吸附量受浓度、温度、pH值、处理时间及织物的性质等因素制约,因此,使用该类洗涤剂洗涤时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
漂洗用的织物柔软剂,其洗涤和柔软是分2步完成的,操作比前述柔软型洗涤剂复杂一些。但是其洗涤和柔软作用会好一些。
配方实例
属于精细织物洗涤剂,采用高档表面活性剂复配,或加入阳离子柔软剂而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