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部最敏感的禁书——话说《金瓶梅》之一

      《金瓶梅》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什么国外对它倍加赞誉而广为译介?为什么历朝都视之若蛇蝎而大加禁毁?
      《金瓶梅》是中国人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同列为“明代四大奇书”,并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
        全书的故事从《水浒传》武松打虎开始,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关键处别开一面:武松误打别人,被判流放,西门庆却得以脱逃回家。西门庆先后娶有吴月娘、李娇儿、孟玉楼、孙雪娥、潘金莲、李瓶儿等一妻五妾。收用庞春梅等丫环,占用宋惠莲等仆妇,包了李桂姐等妓女,弘通王六儿、林太太。结识胡僧,求得春药,尽情纵欲。又利用亲家关系,上结蔡京、蔡攸父子奉承蔡状元、宋巡按;下联知府、知县,交结夏提刑、钱主事。他对人大方好施,行贿不吝,颇得各级官吏关照,直至意外得官、升官;他为事机灵敏捷,果断有谋,加上一伙帮兄弟相助,更是由于自己敛了有权有势的提刑官,行商坐贾无不通达。六、七年问,竟由一生药铺老板发展成名震山东的拥有近十万家财的富豪。正在他踌躇满志,寻求更高目标的时候,放肆的纵欲终于使他“遗精溺血流白浊,灯尽油干肾水枯”丢下妻妾和商铺金银,撒手归阴。西门庆死后,本来内里不和,争风吃醋的西门宅院,顿时树倒糊狲散。李娇儿因偷盗被逐;潘金莲与西门庆女婿陈经济的私通半公开化,被吴月娘发现后令王婆领回待卖,遇武松大赦回家诓杀;孙雪娥私奔却沦落风尘,自缢而亡;孟玉楼偶遇有情人,再次改嫁;吴月娘抚养遗孤,千辛万苦,虽然七十善终,儿子却出家为僧。至于那些官吏、帮闲,在西门庆死后,也都茶凉饭冷。
        鲁迅先生曾对《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作过一番公允的评析:“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凡所形容,或条畅,或曲折,或刻露而尽相,或幽伏而含讥,或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变幻之情,随而显见。”的确.《金瓶梅》对人情、人性、人欲、世态关系的多层面、多角度客观而又细腻的描写在当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引出了中国世情小说一脉,又分出了才子佳人小说、家庭小说、艳情小说若干,乃至成为《红楼梦》的“祖宗”。
        然而,又正是《金瓶梅》这种艺术成就和对世情的描写,产生了这么一种相互矛盾的社会反响:一方面引起了历代千百万读者的兴趣,阅读者不惜重金寻购,研究者已形成了“金学”;一方面被种种人百般诅咒,道学家口诛笔伐,禁毁者此起彼伏。国外翻译不断,国内禁令屡下,真可谓是:世界著名杰作。中国最大禁书。
        先说说“世界著名杰作”.为国争光一事。据《金瓶梅书录》作者考查,1853年,法国便刊出了《金瓶梅》的节译,后来又有《金莲》一书刊行。1927年,纽约也出了节译本,书名为《金瓶梅,西门庆的故事》。此后,德、英、法、美又有多种译本出现。翻译最火热的要算是日本,日本不仅收藏有很好的版本,译本也不下三十种,不亚于我国国内三百年来的版本种数。不仅是翻译,国外的研究也十分活跃。研究《金瓶梅》,对中国学者来讲,并非易事,对国外学者来说便更难了。因为这不仅要求研究者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作基础,而且还须懂得许多方言俗语。即使有如此之高的学术要求.国外“金学”者仍然后浪推前浪。日本有专门的“金学”专家,成果卓著;在德国、美国.《金瓶梅》的研究课题成了不少汉学家的绝活和哲学博士论文的选题。苏、美、法、日等许多国家的大百科全书和相关辞典都列有对《金瓶梅》高度评价的专条。“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伟大的创新”、“足以和西方最伟大的小说比肩”,已成为国外学者的共识。《金瓶梅》“红杏一枝出墙去”了!
        再说“中国最大禁书”。《金瓶梅》以写实手法专描人情世态,在抖露出人性、人欲之时,描写了人物的种种性行为,这便是人们常指的“淫秽”内容。这些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文道”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也为“道德为本”的社会不容。于是,从它一问世,便受到了种种指责和诅咒,此后则是一再的禁毁。
        早在传抄时期,沈德符便反对刊刻印行,认为“一刻则家传户到,坏人心术”。在现存最早的万历后期刻表《金瓶梅词话》卷首,有三篇序跋,其中“东吴弄珠客”的序言第一句便是“《金瓶梅》,秽书也。”尽管他以“世戒”作辩,极力强调“勿为西门庆之后车”是实。明代,还未见有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全瓶梅》的禁毁明令.这也许是国祚日衰,内外交困.难以顾及到这本小说上来。
      《金瓶梅》被明令禁毁的时期是清代。在清代,文化禁令迭起,其中由朝廷针对小说的禁毁令就有近二十件,大部分又是禁“淫词小说”的。禁令不仅毁版焚书。严惩有关印行书商,也重罚相关官吏。所以各地方政府又各有禁令告示,并往往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列出禁毁书目,《金瓶梅》因此多次登上禁榜,如清人余治《得一录》所载《计毁淫书目单》、同治七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的应禁书目等。《金瓶梅》在清代的流传中,书名多次变延。如《绣像八才子词话》、《四大奇书第四种》、《新镌绘图第一奇书钟情传》、《多妻鉴》、《校正加批多妻鉴全集》等,不用“全瓶梅”三字.实是应付层迭禁令的对策,也足以证明当时禁毁形势的严峻。
        除了中央朝廷与地方政府的重重禁令外,还有一种虽无明示却压力更重的禁令在围剿着《金瓶梅》,这便是由禁毁令和传统道德观念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舆论。这种舆论从作者到刊者、读者,一概统统诅咒,令人对《金瓶梅》产生一种恐惧。
        有一传说:《金瓶梅》作者某孝廉写此书本为一时游戏之笔,却没想到盛行开来,流毒无穷。后来参加会试,因文章好,已定为会元,谁知当晚试卷被鼠咬血痕所污而落榜。他的儿子也终于成为乞丐而死。报应色彩浓厚。
        有人痛斥《金瓶梅》“凿淫窦,开杀机,如酿鸩酒然,酒味愈甘,毒人愈深”,凡是藏此书、看此书、说此书、借出借入此书的人,罪恶如同作者、买者,都将受惩罚。
        还有些人呼吁要将《金瓶梅》“尽投水火而后已”,“见此书当即焚毁”,否则便会昏迷失性,染上疾病.有伤身心。做出不道德的事来.与禽兽无别了。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李绿园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歧路灯》,便把《金瓶梅》斥为引诱书香子弟堕落沉沦的坏书。
        这种社会舆论,无疑对《金瓶梅》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的压抑力量。“五四”以后,明文禁令虽然没有了,但《金瓶梅》的出版发行、阅读谈论乃至专门研究一直难以顺畅,便是长期以来的“淫书”名声压抑所至。甚至当明清小说中一批批才子佳人类、艳情秘戏类的作品纷纷铅印重版之时,当法文、德文版的《金瓶梅》全译本在国外问世之际.国内《金瓶梅》的全本乃至洁本、改编本的出版仍然有着种种限止。
       《金瓶梅》得名,乃三个女性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但是,并非仅此而已,其中的“微言大义”,成为古今学者苦苦求索的问题。
       《金瓶梅》是一部奇书,也是一部谜书,书中一个又一个的谜令人感到迷离扑朔.引诱着人们去探索,去咀嚼,去思考,解迷的过程又是新的阅读审美过程,有关内容我们将陆续向读者介绍,本篇先说说作为书名的“金、瓶、梅”。
        对《金瓶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金、瓶、梅”是书中三个女性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名字中各抽出来的一个字,但为什么要这样抽取组合成书名?
        不可否认,作者是有一番用心的。我们不妨学学古人,探求其“微言大义”。
        一部《金瓶梅》,人物众多,据《金瓶梅人物大全》搜集,竟有856人之多。其中主要人物四十余个。就西门庆家里来看,一夫六妻妄、一女、一婿,主要丫环、仆妇、家人、小厮,不下二十人。但最有戏的人物,恐怕还得把潘金莲放在首位。全书中的大是大非由金莲引起.从《水浒传》“武松杀嫂”“斗杀西门庆”别开一面也是先从偷娶金莲开始;全书从第一回“景阳冈武松打虎。潘金莲嫌夫卖风月”到第八十七回“王婆子贪财受报,武都头杀嫂祭兄”为止(词话本),是主体部分;小说开篇用刘邦、项羽二位英雄为妇人而屈志之事入话。论说道:“如今这一本书,乃虎中美女,后引出一个风情故事来。一个好色的妇女,因与了破落户相通,日日追欢,朝朝迷恋,后不免尸横刀下,命染黄泉,永不得着绮穿罗,再不能施朱傅粉。静而思之,着甚来由。况这妇人,他死有甚事!贪他的断送了堂堂六尺之躯,爱他的丢了泼天哄产业。惊了东平府,大闹清河县。”这里诅咒的“亡家之虎”中美女非金莲莫属。一书主旨,大半都在这个女人身上。“金”排在第一,自有道理。
       “瓶”是西门庆第六房小妾。李瓶儿在全书中所占篇幅不算最多,她的故事从第十回“武二充配孟州逼妻妾宴赏芙蓉亭”开始讲起。到第六十二回“潘道士解禳祭灯法西门庆大哭李瓶儿”结束。但是,李瓶儿这个人物有两个特征,使她成为全书中仅次于潘金莲的女主人公。第一个特征,李瓶儿的身材、长相、皮肤都比金莲长得好,又为西门庆带来一笔大财,性格温顺柔和而得人心。更为重要的是为西门庆生了一个白胖小子。于是她便成了与潘金莲争夺西门庆宠爱的人物,成了金莲的眼中钉、内中刺,成了小说中矛盾;中突的主要方面。第二个特征,李瓶儿是西门庆由衷喜爱的第一号女人。西门庆依恃自己的钱财地位、潇洒风度,寻花问柳,求欢纵欲。但也不能说西门庆仅仅有欲而无情爱。瓶儿的色相、财货、性格、生育,呼唤出了这位浪荡风流人物的情爱。瓶儿死时,西门庆发自内心的悲恸和瓶儿死后西门庆绵绵不断的哀思,都足以证明这一点。“瓶”放在第二位,理所当然。
        春梅原是吴月娘房里的丫环,身价仅值十六两银,西门庆偷娶金莲来家后。春梅被派到金莲房中。春梅在全书中地位的提高,一是由于她被西门庆收用后所宠,二是由于她的独特傲性和以机灵聪明与金莲相处的方法。不仅如此,春梅在全书中又是一个具有结构意义的人物。从第八十五回“月娘识破金莲奸情薛嫂月夜卖春梅”直到最后一回,春梅已成为主人公式的人物。她被吴月娘卖出西门宅,进了守备府,后来又成了守备夫人,演出了“收葬潘金莲”、“重逢永福寿”、“报复孙雪娥”、“游玩西门宅”、“寻回陈经济”等一系列重头戏。因此“梅”绔“金”、“瓶”之后,也是极有意义的。
        如此去看“金瓶梅”三字,是有一番意味。把三个字折开了看.故其味嫌薄。如果把它组合起来.便可品尝到越加深厚的意味了。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词话》本序言中指出,“盖金莲以奸死。瓶儿以孽死,春梅以淫死,较诸妇为更惨耳。”金、瓶、梅三人既是书中重点描述的对象,也是书中否定的重点。武松大赦回家。诓杀潘金莲.令人毛孔悚然;瓶儿自儿子死后,垮了精神支柱,旧病复发,结果是血涸而亡;春梅日夜宣淫.竞死于纵欲之时。此三人的名字组合起来便是“淫妇恶报”四个字了。不过这样去品味“金、瓶、梅”三个字,道德说教味太浓,易扫读者之意趣。
        清初著名的《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对书名有两种解释.颇可意味:
        其一。他结合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结构说:“看其前半部止做金、瓶,后半部止做春梅。前半人家的金瓶,被他千方百计弄来,后半自己的梅花,却轻轻的被人夺去。”又嵌:“特特将金、瓶、梅三人放在前边花园内,见得三人虽为侍妾,却似外室,名分不正。”、”莲瓶相妒,斗叶输金。”、“瓶里梅花,春光无几”。这一说法.虽有报应之嫌,却也抓住了人物的关系和作品的主旨,如此这般去看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变幻.确可启发读者的思考。
        其二,他提出了“自喻”说,认为:“金、瓶、梅三字连贯者。是作者自喻。此书内虽包藏许多春色,却一朵一朵,一瓣一瓣,费尽春工。当注之金瓶,流香芝室,为千古锦绣才子作案头佳玩。断不可使村夫俗子作枕头物也。”金评插梅.春色许许。天工巧夺,自然美无不在。此为赞誉之论。
        我们还可将“金瓶梅”分析成“金瓶中之梅”,“金瓶”表是富贵,“梅”亦原自高洁,奈插入瓶中之梅,已无根去土,纵富贵也好景不长。这一形象象征,可诠释出常人所说的“富极则穷”“乐极生悲”。当年虽是“香焚宝鼎,花插金瓶”。到头来也终是“马死奴逃难宴。台倾楼倒罢笙歌”。这又有些理趣了。
        文学作品的意向趣味本不是确定的,全依接受者自己的品味。领会“金瓶梅”三个字的含意也是这样,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去猜测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去欣赏他,也许可以得出独到的、更新、更深的理解。
        谁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四百年来,“金学”界众说纷纭,竟有三十多种说法,令人目不暇接。
        一部闻名世界的杰作。却找不到作者,在明清两代。此事屡见不鲜。作者有意不署名号,或不署真名而标以假号的比比皆是。《金瓶梅》作者是谁的问题,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种《金瓶梅》本子.对面上都写着著者是“兰陵笑笑生”,这也不是原有的.而是今存最早的刻本《金瓶梅词话》卷首所载“欣欣子”序文中的一段话中提到的。此话是:“窃谓兰陵笑笑生作《全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谓也。”
       “欣欣子”是何人?不得而知,他所说的“兰陵笑笑生”并没有解决作者是谁的问题。
       “兰陵”是地名,一般不会有异议。可是古时有北兰陵和南兰陵,前者为山东峄县,后者为江苏武进,“笑笑生”是那一个兰陵地方人呢?
        其实,在《全瓶梅词话》被发现(1931年冬)之前的三百年内。有关作者的猜测就已有了不少的研究和争论。归纳这前前后后近四百年的探讨,大概有这么些对立的观点:
        其一,大名士与非大名士。
        以作者为“大名士”之说。实起于明万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符,他在《万历野获编》一书中记载了自己向袁宏道兄弟借阅《金瓶梅》的经过。又议道:“闻此为嘉靖间大名士手笔。指斥时事……”但并无实证根据,从此,便有好几位“嘉靖间大名士”被推荐列入了作者的候选名单中。推荐者也不是没有理由,多是从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贡献上阐释,其中包含了对时世的痛恨、对官场的了解、对京城的熟悉、对风土人情的通晓等等。
        反对“大名士”说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最认为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这个创作集体应是“民间说话艺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一般文人所作,这个文人类似于“书会才人”之类。其理由也很充分,持这种观点者从作者的文字功夫、文学修养和作品的思想、题材、结构、语言、情节特征以及对其他文艺作品的大量抄袭摘录等方面举出了很多例证。于是,又有若干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人士被推荐进了作者候选名单。
        其二:山东人与非山东人。
    从考察作者的籍贯及其生平入手来考定作者,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只可惜作品本身提供的材料和那个“兰陵”的南北可能性使这一探讨也出现了分歧。《金瓶梅》中有大量的方言俗语和地方风俗,,从其比率来看,山东特征十分明显。如果按此推论,作者的籍贯很有可能就是山东的峄县,可是书中又有不少非山东特征的材料,或者说是缺乏排他性的证据.甚至还出现了江南的方言土语,这便导致了非山东人一说。于是南方、北方都有人士被推荐进入作者候选名单。
        其三:嘉靖人与嘉、万人。
        这一对立观点主要是因为成书时间尚未确定所至。若书成于嘉靖年间,其后的隆庆、万历两朝人自可排除;若书成于万历年间。此前已故之人当不必多费口舌。但是,至今我们还无法肯定成书的确切时间。目前一般认定的是抄本最早出现的时间为隆庆末或万历初,这便给限定作者的活动时间带来了许多疑虑。不同观点的研究者只能根据自己的考查去做相对的解释,提出自己所认定的作者名单。
        于是,至今,关于作者,已有三十多种说法,令人目不暇接,其中被排上候选名单的有十八位,现根据卜键先生的归纳作一简要介绍:
         (一)王世贞(1526—1590),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后七子”领袖,著述宏富。
         (二)李渔(1611—1679?),浙江兰溪人,著名的小说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但他不是作为《金瓶梅》原作者入列,而是被认为是崇祯本的最后改定者。
         (三)卢楠,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嘉靖、万历之间。河南浚县人。
         (四)薛应旗,生活于嘉靖、万历年间,江苏武进人,嘉靖十四年进士。
         (五)李赞(1527~1602),福建晋江人,举人,官姚安知府等,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数十种。
         (六)徐渭(1521~1593),浙江山阴人,才华超群,尤精书画。
         (七)赵南星(1550--1627),河北高邑人,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八)李开先(1502~一1568),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进士,官太常寺少卿等,著名戏曲家.有《宝剑记》等作品传世。
         (九)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遂昌知县等.著名戏曲家,其作“临川四梦”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十)冯惟敏(1511—1580?),山东临朐人,嘉靖十六年举人,著名散曲家。
         (十一)沈德符(1578—1642)。浙江嘉兴人,举人,文名甚高。
         (十二)贾三近(1543—1592),山东峄县人,隆庆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有著述多种传世。
         (十三)屠隆(1542—1605),浙江鄞县人。万历五年进士,官礼部郎中等,喜爱俗文学,有戏曲作品传世。
         (十四)刘守,主要生活在嘉靖年间,瞽目艺人,擅说书。
         (十五)冯梦龙(1574—1646),江苏长洲人,贡生,官寿宁知县,俗文学家,创作、编辑大量的作品传世,“三言”为其代表作。
         (十六)谢榛(1495—1575),山东临清人,文名甚高,以布衣而列身“后七子”。
         (十七)李先芳(1510—1594),祖籍湖北监利,出生在河南范县,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新喻知县等。
        (十八)王稚登(1535—1612),江苏长洲人,祖籍江阴,布衣,文名甚高。而有清士风襟。
        如此之多的候选作者,呼声较高的是贾三近和屠隆。目前,仍有不少研究者还在执着地寻觅探索,或为充实自己的推荐。或为提出新的观点。
        究竟谁是“兰陵笑笑生”?世人期待“金学”界早日破译。
        奇书禁品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于是有人想借机发财,有人为此锒铛人狱。五花八门的版本悄然泛滥于市,买哪一种《金瓶梅》方不上当?
        1993年4月,河北石家庄市公安局破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金瓶梅》盗印案。不法书贩张计忠等私印《金瓶梅》几千套,想发横财,结果锒铛入狱。经调查,其全本《金瓶梅》底本是从书摊上买的。现在已有五花八门的《金瓶梅》版本上市。
       《金瓶梅》的版本可分两个系统,一是“词话本”,二是“说散本”。前者以《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回本)为代表。这个本子是1931年冬在山西介休发现的。1933年3月,马廉等人以“古佚小说刊行会”名义影印了120部.原书旧藏北京图书馆。抗战爆发,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57年归还台湾。同年,文学古籍社又据古佚小说刊行会本影印了2000部。原书第五十二回缺第七、八两页,影印时,据说散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抄补了这两页,同时收入其插图二百幅,该版本的特征是:
        (一)卷首正文前依序载有“欣欣子序”、“廿公跋”、“东吴弄珠客序”,又有“词曰”、“四贪词”。弄珠客序文署明时间为“万历丁巳(即四十五年,1617年)季冬”,据此,目前认为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刻本,但不可能是初刻本。
        (二)保留着浓厚的说唱痕迹,回目不工整,正文语言多有粗糙之处,情节也有矛盾破绽之处。据此,又被认为是祖本。
        (三)故事内容直接从《水游传》“武十回”中分出,先写武松打虎。第八十四回载有宋江义释吴月娘情节。
       “说散表”是相对“词话表”而言的,它改变了词话说唱的特征,使之更加符合小说体裁的阅读要求。这个系统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和《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为代表.皆为一百回本。前者根据书中二百幅插图中所题刻工姓名和书中避讳以及刻本的版式字体,被认为刻印于崇顿年间,故又称“崇祯本”,或称“绣像本”、“评改本”,改定者可能是李渔。后者是清初徐州人张竹坡评点整理,故又称为“张评本”。与“词话本”比较,“说散本”有如下特征:
        (一)卷首正文前仅有“东吴弄珠客”的序。每回前有插图二幅,共计二百幅。
        (二)大量删削了可唱的韵文,回目工整,语言经过润饰,行文整洁,矛盾的情节及其破绽之处得到修补。
        (三)故事内容从西门度热结十兄弟开始。删去了宋江义释月娘情节。
        (四)每一回回首诗词都作了改动。
        (五)增加了大量的评点。
       “张评本”是在“崇祯本”基础上完成的。其突出不同在于全书前前后后附有十余万字的评语,不仅每回有总评、眉评、旁评,还有大量的附录,包括《凡例》、《杂录》、《竹坡闲话》、《冷热全针》、《寓意说》、《苦孝说》、《非淫书论》、《趣谈》、《读法》。这些评语表现了张竹坡独特的小说批评理论思想,不乏真知灼见。是中国小说批评的珍贵资料,对《金瓶梅》的阅读也有启发意义。“张评本”是影响最大的本子,不仅满文译本据此,国外各种文字的早期译本也脱胎于此。至于国内的刊刻,包括全本、洁本、改本,多以此为据。
        近年来,国内图书市场上出现的《金瓶梅》,可谓是真真假假,鱼目混杂,有价值的也不少。现根据两个版本系统的划分,列举一二,介绍如下:
        (一)“词话本”
        ①《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5月版,洁本,戴鸿森校点整理,删19174字,选用崇祯本插图三十五帧。是阅读用的较好本子。
        ②《全本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1982年8月版,全本,用“古佚小说刊行会”1933年影印表为底本重印,崇祯本二百图分附各回回首。这是研究用的较好本子。也可作为收藏。
        (二)“说散本”
        ①《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1月版,洁本,王汝梅等校点,删正文与评语10385字.卷首用今人彩图十帧。是阅读用的较好本子。
        ②《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89年6月版,全本,齐烟、汝梅校点。是研究用的较好表子。
        另外还有几种本子,读者可根据上述版本特征识别选购。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真本”“古本”的问题。近年来不少城市乡镇书摊上常有两本或三本一套的《真本金瓶梅》、《古本金瓶梅》,皆为台湾、香港、澳门出版。这些本子皆据“张评本”正文删改而成,初版时间约在清未民国初年或更后。相对原本来讲.相差甚远。因为它不仅删去了大量的文字,而且又作了相当的改动。如果说删是无可奈何的话.那么改便是弄巧成拙了。选购者应注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