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漫话黄金

        黄金很早就进入人类的生活领域。从埃及金字塔中发掘出来的金制装饰品,距今巳约五千年;我国也早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开始使用金子。但到十九世纪,黄金才取代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在宫殿和庙宇的建筑中,黄金也到处可见,用以显示其富丽庄严。故宫太和殿上,至今仍能看到又粗又高用纯金镀制的金柱。慈禧单是她所用的金制餐具,就重五千八百一十六两,这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啊!
        缅甸仰光的著名大金塔,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它高三百二十六哏,塔底周围一千四百多眠,整个塔身的外表,都由纯金箔包着。十五世纪时,缅甸国王曾用相当于他和王后体重四倍的金子,修饰这座塔。据藏文记载: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共五层楼房,整个塔身都用金皮包裹,用去黄金将近十二万两。现在的布达拉宫里,有数以千计的金佛像。
        在私有财产制度的社会里,黄金是劫掠和争夺的对象,战争和罪恶的根源。十六世纪,采金热潮遍及全球,剥削者的手段也异常残酷凶狠。一五三二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侵占了秘鲁,俘获了印第安人首领阿塔华尔巴。他们竟然要印第安人用黄金填满被关押者的牢房(二十寸长,十七寸宽,人伸手的高度,约等于二千万美元)。当印第安人交足赎金时,西班牙殖民者又背信弃义地将阿塔华尔巴烧死。第二年,印第安人击败了侵略军,俘获了侵略军的首领。他们用熔融的黄金灌进侵略者的嘴里。“以金还金”,这真是奇妙的复仇。
        “烈火见真金”,黄金即使在一千度高温下,不熔化,不变色,也不氧化。所以古人很早就利用它这一特点,用“试金石”(黑色坚硬的硅质岩石)试金,有经验的人还能判断出金的成色(纯度)。一般是赤黄色最高,草黄色次之,近白色的最差(含银高)。金的成色通常习惯用“开”来表示,十足赤金是二十四开。通常金笔尖上标明十二开、十四开,即指含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合金。
        金能经受很强的锻打而百折不断。将近一两的纯金,锤成薄叶,能贴满九平方米的面积,比纸还薄:抽成金丝,能延伸八千米长,比头发还细。不久前发掘出来的满城汉墓中著名的“金缕玉衣”,用的是十二股金丝拧成的细线,用以连缀玉片。在十三陵的定陵中发掘出来的纯金丝编织的王冠,也能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以前,黄金除了用于财政储备、铸造货币和首饰器皿外,还用于金笔、奖章、镶牙某些器械零件的镀制及瓷器和玻璃的染色。玻璃中只要含金十万分之一,就呈美丽的玫瑰色。近三十年来,由于黄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飞机和人造卫星的机件,常用金来镀贴。金及其合金还广泛用于核反应堆、火箭、导弹工业中。金的人造放射性同位素,还可用来治癌。
        金是名副其实的贵重金属。物以稀为贵,它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几,比放射性元素铀和白金还少。但它的分布很广,在岩石、土壤、甚至地表水中,都含有微量的金。动植物体内有时也微含金。有一种木贼草,含金量高达十万分之六,超过一般金矿石的含量。还有一种叫金龟子的植物,每公斤可提炼二十五毫克的黄金。一九七二年,湖南新化县的一个社员,在杀鸭剐肚时,从胃囊中取出一颗两克重的金粒。这显然是从含金沙河中吞食进去的。
        沙里淘金,自古有之。十九世纪前,沙金是金的主要来源,约占世界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唐朝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有诗:“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以前我国沙金产量的比重更大。沙金细如粉末,粗如芝麻、瓜子。最大的俗称“狗头金”,那是百年难遇的。一八七二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块金最大,含纯金九十三公斤多。
        金矿石中金的含量,平均每吨矿石中有几克就可以开采。其他矿石中(黄铜矿、黄铁矿等)含很微量的金,都可以综合回收。美国最近成功地从每吨含金二克的地下热水中回收金。将来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金,这一旦研究成功,就可以在每立方公里海水中,回收五吨黄金。千多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炼金术”,巴有了新的科学理论根据。
        有不少产金的地名冠有金字,如非洲的黄金海岸,一直是著名的产金国。盛产黄金的阿尔泰山意译为金山。我国西南的金沙江、湖南的黄金洞、台湾的金爪石,都是著名的产金区。
        据估计,人类有史以来开采利用的黄金约有四千多万吨,只占地壳中三千米厚岩石中金总量的十万分之一。目前世界黄金产量,每年平均约在一千四百吨左右。我国采金专业化大约从夏朝开始。王莽实行黄金国有,集中黄金有六十万斤(汉时一斤约合宋以后四至六两),比中世纪欧洲全部通货数值还大。一八八八年(清光绪十四年)年产金达一万三千多公斤,曾占世界第五位;因封建社会束缚了生产力,产金的好景不长,此后就与日俱下了。直到解放以后,我国的采金事业才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多积累外汇储备,我们更应大力加强黄金资源的勘查,研究更多的综合回收利用方法,为国家增加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