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锅炉挖补修理变形复位的修理方法

        一、挖补修理方法
        锅炉的受压元件上,如产生腐蚀、裂纹、鼓包或凹瘪变形等缺陷,由于损坏严重而不允许用堆焊、补焊或顶压复位等比较简单的方法修理时,可采用挖补或更换方法修理。这种修理,是将锅炉元件的损坏部位挖除后,取用相同材质和厚度的材料,加工成原有的形状后焊接在被挖除的部位,以恢复其原有的几何形状和性能。
        1.适用范围
        (1)锅筒焊缝以外的裂纹深度超过钢板负偏差,裂纹部位钢板厚度小于强度计算所确定的最小允许值,且条数较多,间距小于50毫米(mm),总长度超过本节筒身长度的50%时,应做挖补修理或更换筒节。
        (2)炉胆或封头板边圆弧的环向裂纹,其长度大于或等于周长的25%时,应做挖补修理。
        (3)管板若有如图10—7所示的5种裂纹情况之一时,应予以挖补修理或更换管板。
        (4)凡因苛性脆化造成的晶界裂纹不能补焊,必须挖补或更换。如果挖补,边界区必须无苛性脆化迹象。
        (5)立式锅炉喉管有纵向裂纹,总长大于或等于喉管长度的50%,或有环形裂纹时,皆应更换喉管。
        (6)锅炉受压元件腐蚀、磨损量大于原壁厚的40%,且面积大于2500厘米2(cm2)的部位,应采取挖补或更换。
        (7)炉胆或封头板边外起槽深度大于2毫米(mm),且长度超过炉胆或封头周长的25%时,必须挖补或更换。
        (8)非材质原因,锅筒简体、炉胆受火面鼓包高度超过简体直径的1.5%,非受火面超过2%但不超过20毫米(mm),鼓包处钢板减薄量大于原板厚的 20%时;或者有裂纹、过烧等严重缺陷时,必须进行挖补修理,更严重者应更换简体。
        2.注意事项
        (1)受压元件修理不得采用挖补修理。
        (2)挖补、更换受压元件所用钢板应符合规程要求。钢板牌号应与所修部位原来的材料相同或类似;其强度级别应与原板材相同或相近,但不得低于原板材的强度,其厚度应与原板厚相同。
        (3)补板面积应略大于缺陷面积。补板一般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圆形补板直径以250毫米(mm)以内为宜,一般不小于150毫米(mm);椭圆形的短轴和长方形的边不得小于250毫米(mm),其长轴应与锅筒轴线垂直;长方形的四个角应为半径不小于100毫米(mm)的圆角。
        (4)更换筒节时,两相邻筒节纵缝问的距离应不少于100毫米 (mm)。
        (5)更换封头、管板时,管板的拼缝与筒节纵缝的距离不应小于100毫米 (mm)。
        (6)锅筒挖补前,修理单位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工艺试件必须由修理单位焊接。
        (7)对于额定蒸汽压力大于或等于0.10兆帕(MPa)的锅炉,锅筒更换封头或筒节时,需要焊接模拟检查试件并进行机械性能
试验。
        (8)受压元件挖补修理后,按有关规定进行无损探伤检查和水压试验。
        (9)修理经过热处理的锅炉受压元件时,焊接后原则上应参照热处理规范进行焊后热处理。
        二、变形复位的修理方法
        锅壳式锅炉的炉胆、管板、平板因局部变形造成鼓包、凹瘪时,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形允许采用顶压复位的方法修理。
        1.适应范围
        (1)非材质原因造成受压元件鼓包,在受火面鼓包高度大于筒体直径的1.5%,非受火面鼓包高度大于筒体直径的2%,但鼓包处钢板减薄量小于原板厚的 20%,且未发现有裂纹、过烧情况时,可采用热顶方法将鼓包顶回。
        2.注意事项
        (1)此项工作要求较高,应由技术熟练的工人担任。
        (2)热顶时,加热温度应控制在600℃左右,加热要均匀,防止局部过热。
        (3)卧式炉胆复位修理后,为加强复位部位的稳定性,在炉胆水侧可以焊上加强环。

TAG: 锅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