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施工缝设置

        工程实践中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的时间预计将超出表5—10规定的时间时,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细节一施工缝留设
        (1)柱柱的施工缝留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或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图5—3);在框架结构中如梁的负筋弯入柱内,则施工缝可留在这些钢筋的
下端。
        (2)梁板、肋形楼板
        ①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留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单向板可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但为方便施工缝的处理,一般留在跨中1/3跨度范围内)。
        ②有主、次梁的肋形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底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范围内(图5—4)无负弯矩钢筋与之相交叉的部位。
        (3)墙墙施工缝宜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4)楼梯、圈梁
        ①楼梯施工缝留设在楼梯段跨中1/3跨度范围内无负弯矩筋的部位。
        ②圈梁施工缝留在非砖墙交接处、墙角、墙垛及门窗洞范围内。
       
(5)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的底板、顶板与外墙的水平施工缝应设在底板顶面以上及顶板底面以下300~500mm为宜,接缝宜设钢板、橡胶止水带或凸形企口缝;底板与内墙的施工缝可设在底板与内墙交接处;而顶板与内墙的施工缝,位置应视剪力墙插筋的长短而定,一般1000mm以内即可;箱形基础外墙垂直施工可设在离转角 1000mm处,采取相对称的两块墙体一次浇筑施工,间隔5~7d,待收缩基本稳定后,再浇另一相对称墙体。内隔墙可在内墙与外墙交接处留施工缝,一次浇筑完成,内墙本身一般不再留垂直施工缝,见图5—5。
        (6)地坑、水池底板与立壁施工缝,可留在立壁上距坑(池)底板混凝土面上部200~500ram的范围内,转角宜做成圆角或折线形;顶板与立壁施工缝留在板下部20~30mm处,见图5—6(a);大型水池可从底板、池壁到顶板在中部留设后浇带,使之形成环状,见图5— 6(b)。

        (7)地下室、地沟
        ①地下室梁板与基础连接处,外墙底板以上和上部梁板下部20~30mm处可留水平施工缝,见图5—7(a),大型地下室可在中部留环状后浇缝。
        ②较深基础悬出的地沟,可在基础与地沟、楼梯间交接处留垂直施工缝,见图5—7(b);很深的薄壁槽坑,可每4—5m留设一道水平施工缝。
        (8)大型设备基础
        ①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互不相依的设备与机组之间、输送辊道与主基础之间可留垂直施工缝,但与地脚螺栓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50mm,且不得小于螺栓直径的5倍,见图5—8(a)。
       
②水平施工缝可留在低于地脚螺栓底端,其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时,水平施工缝可留置在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处,见图5~8(b);水平施工缝亦可留置在基础底板与上部地体或沟槽交界处,见图5— 8(c)。
        ③对受动力作用的重型设备基础不允许留施工缝时,可在主基础与辅助设备基础、沟道、辊道之间,受力较小部位留设后浇缝,见图5— 9。
        细节二    施工缝的处理
        (1)所有水平施工缝应保持水平,并做成毛面,垂直缝处应支模浇筑;施工缝处的钢筋均应留出,不得切断。为防止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内产生沿构件纵轴线方向错动的剪力,柱、梁施工缝的表面应垂直于构件的轴线;板的施工缝应与其表面垂直;梁、板亦可留企口缝,但企口缝不得留斜槎。
       (2)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应≥1.2N/mm2;首先应清除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不积水;然后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混凝土时,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3)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施工缝,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准;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结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宽比不得大于1.0;垂直施工缝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也应补插钢筋;施工缝的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用水冲洗干净,湿润后在表面上抹10~15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一层水泥砂浆,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该处应仔细捣实。
        (4)后浇缝宜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钢筋不切断。后浇缝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30~40d后,将接缝处混凝土凿毛、洗净、湿润、刷水泥浆一层,再用强度不低于两侧混凝土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密实,并养护14d以上。
        细节三      后浇带设置
        (1)设置后浇带的作用。
        ①预防超长梁、板(宽)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对混凝土产生收缩裂缝。
        ②减少结构施工初期地基不均沉降对强度还未完成增长的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2)后浇带的位置是由设计确定的,后浇带处梁板的钢筋加强应按设计要求,后浇带的位置和宽度应严格按施工图要求留设。
        (3)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是在1~2月以后,或主体施工完成后。这时,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和收缩已基本完成,地基的压缩变形也已基本完成。
        (4)后浇带处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
        ①后浇带处两侧应按施工缝处理。
        ②应采用补偿收缩性混凝土(如UEA混凝土,UEA的掺量应按设计要求),后浇带处的混凝土应分层精心振捣密实。如在地下室施工中,底板和外侧墙体的混凝土中,应按设计在后浇带的两侧加强防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