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浇筑前的准备
(1)混凝土墙浇筑前,应做好抄平放线、模板处理、支模、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外墙板安装(或砌外墙)等工序。
(2)坍落度检查同柱混凝土。
(3)模板及支撑应牢固,凡墙体高度超过3m的,须沿模板高度每2m开设门子洞,木模在浇筑前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拼缝的缝隙应填塞。
2.混凝土浇筑
(1)墙体混凝土灌注时应遵循先边角后中部,先外部后内部的顺序,以保证外部墙体的垂直度。
(2)高度在3m以内,且截面尺寸较大的外墙与隔墙,可从墙顶向模板内卸料。卸料时须安装料斗缓冲,以防混凝土离析。对于截面尺寸狭小且钢筋较密集的墙体,以及高度大于3m的任何截面墙体混凝土的灌注,均应沿墙高度每2m开设门子洞口、装上斜溜槽卸料。
(3)灌注截面较狭且深的墙体混凝土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至一定高度后,由于积聚大量的浆水,而可能造成混凝土强度不匀的现象,宜在灌至适当高度时,适量减少混凝土用水量。
(4)墙壁上有门、窗及工艺孔洞时,宜在门、窗及工艺孔洞两侧同时对称下料,以防将孔洞模板挤偏。
(5)墙模灌注混凝土时,应先在模底铺一层厚度约50一80mm的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再分层灌注混凝土,分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的要求。
3.混凝土的振捣
(1)对于截面尺寸厚大的混凝土墙,可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而一般钢筋较密集的墙体,可采用附着式振动器振捣。其振捣深度约为25cm。当墙体截面尺寸较厚时,也可在两侧悬挂附着式振动器振捣。
(2)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如遇门、窗洞口时,应两边同时对称振捣,避免将门、窗洞口挤偏。同时不得用振动器的棒头猛击预留孔洞、预埋件和闸盒等。
(3)外墙角、墙垛、结构节点处因钢筋密集,可用带刀片的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或用人工捣固配合在模板外面用木槌轻轻敲打的办法,保证混凝土的密实。
(4)当顶板与墙体整体现浇时,顶板端头部分的墙体混凝土应单独浇筑,以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4.混凝土的养护和拆模
(1)墙体混凝土在常温下,宜采用喷水养护,养护时间在3d以上。
(2)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MPa以上时(以试块强度确定),即可拆模。如拆模过早,容易使混凝土下坠,产生裂缝和混凝土与模板表面的黏结。
5.质量通病防治
(1)墙体“烂根” 距墙体底部高10~20cm范围内出现混凝土“烂根”的质量问题。
①楼地表面不平整,使模板特别是定型模板与楼地面之间产生较大缝隙,造成混凝土漏浆严重,墙底部混凝土内石多浆少,出现“烂根”。因此,模板安装前,楼地表面须用水泥砂浆找平,模板与楼地面间的缝隙应填堵。
②墙体混凝土浇筑前,未在模板底铺设水泥砂浆结合层,加上浇筑方法不当,使墙体底部混凝土内石多浆少,无法振捣密实。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须先在墙体底面上铺设一层50~80mm厚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并使用正确方法浇筑混凝土。
③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不当,使混凝土产生严重离析,造成墙根石多浆少而无法振捣密实,出现“烂根”。因此,一般情况,下料高度不允许超过 3m。
(2)在门(框)洞口处发生门框倾斜或变形
①混凝土浇筑时一边下料,或虽在门洞口两侧同时下料,但两侧下料高差过大,对门框产生侧压力,使门框倾斜或变形。据此问题,下料时应坚持分层浇筑混凝土,门洞口两侧应同时下料,且下料高度应基本接近。
②门框固定不牢固,致使在下料时将门框挤偏。因此,门框安装时应与门洞口模板固定牢固。
(3)模板拆除后,墙体表面出现麻面
①振捣时间不足,混凝土体积内空气未充分排出,造成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有气泡,拆模后气泡消失出现麻面。因此,振捣时,应掌握好振捣时间,充分振捣,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为准。
②隔离剂涂刷不当或漏刷,模板与混凝土发生黏结,脱模时将混凝土表面拉损而形成麻面。因此在模板安装时必须认真涂刷隔离剂。
③早强剂的影响。
6.安全注意事项
①在外墙边缘操作时,应检查护栏是否安全可靠,并不得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
②如采用吊斗运混凝土,在靠近下料位置时,应减慢速度,在非满铺平台条件下,防止在护身栏处挤伤人。
③使用定型模板浇筑混凝土墙体,其拆除后的模板的吊运、搁置应安全、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