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等的规定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涂包质量应符合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标准的规定。
检查数量:每60t为一批,每批抽取一组试件。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当有工程经验,并经观察认为质量有保证时,可不做油脂用量和护套厚度的进场复验。
(3)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按设计要求采用,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 14370)等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对锚具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如供货方提供有效的试验报告,可不做静载锚固性能试验。
(4)孔道灌浆用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应符合上述(1)的规定。孔道灌浆用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上述(2)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对孔道灌浆用水泥和外加剂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不做材料性能的进场复验。
2.一般项目
(1)预应力筋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有黏结预应力筋展开后应平顺,不得有弯折,表面不应有裂纹、小刺、机械损伤、氧化铁皮和油污等。
②无黏结预应力筋护套应光滑、无裂缝,无明显褶皱。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无黏结预应力筋护套轻微破损者应外包防水塑料胶带修补,严重破损者不得使用。
(2)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应无污物、锈蚀、机械损伤和裂纹。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的尺寸和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JG/T 3013)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注:对金属螺旋管用量较少的一般工程,当有可靠依据时,可不做径向刚度、抗渗漏性能的进场复验。
(4)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螺旋管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检查,其内外表面应清洁,无锈蚀,不应有油污、孔洞和不规则的褶皱,咬口不应有开裂或脱扣。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细节二 制作与安装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安装时,其品种、级别、规格、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先张法预应力施工时应选用非油质类模板隔离剂,并应避免沾污预应力筋。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3)施工过程中应避免电火花损伤预应力筋;受损伤的预应力筋应予以更换。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2.一般项目
(1)预应力筋下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预应力筋应采用砂轮锯或切断机切断,不得采用电弧切割。
②当钢丝束两端采用镦头锚具时,同一束中各根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应大于钢丝长度的1/5000,且不应大于5mm。当成组张拉长度不大于10m的钢丝时,同组钢丝长度的极差不得大于2mm。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束。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预应力筋端部锚具的制作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挤压锚具制作时压力表油压应符合操作说明书的规定,挤压后预应力筋外端应露出挤压套简1~5mm。
②钢绞线压花锚成型时,表面应清洁、无油污,梨形头尺寸和直线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钢丝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钢丝强度标准值的98%。
检查数量:对挤压锚,每工作班抽查5%,且不应少于5件;对压花锚,每工作班抽查3件;对钢丝镦头强度,每批钢丝检查6个镦头试件。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检查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3)后张法有黏结预应力筋预留孔道的规格、数量、位置和形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预留孔道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②孔道应平顺,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于孔道中心线。
③成孔用管道应密封良好,接头应严密且不得漏浆。
④灌浆孔的间距:对预埋金属螺旋管不宜大于30m;对抽芯成型孔道不宜大于12m。
⑤在曲线孔道的曲线波峰部位应设置排气兼泌水管,必要时可在最低点设置排水孔。
⑥灌浆孔及泌水管的孔径应能保证浆液畅通。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4)预应力筋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应符合表6—9的规定。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各类型构件中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对各类型构件均不少于5束,每束不应少于5处。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束形控制点的竖向位置偏差合格点率应达到90%及以上,且不得有超过表中数值1.5倍的尺寸偏差。
(5)无黏结预应力筋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无黏结预应力筋的定位应牢固,浇筑混凝土时不应出现移位和变形。
②端部的预埋锚垫板应垂直于预应力筋。
③内埋式固定端垫板不应重叠,锚具与垫板应贴紧。
④无黏结预应力筋成束布置时应能保证混凝土密实并能裹住预应力筋。
⑤无黏结预应力筋的护套应完整,局部破损处应采用防水胶带缠绕紧密。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6)浇筑混凝土前穿入孔道的后张法有黏结预应力筋,宜采取防止锈蚀的措施。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
细节三 张拉和放张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1)预应力筋张拉或放张时,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不应低于设计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的75%。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试验报告。
(2)预应力筋的张拉力、张拉或放张顺序及张拉工艺应符合设计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当施工需要超张拉时,最大张拉应力不应大于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的规定。
②张拉工艺应能保证同一束中各根预应力筋的应力均匀一致。
③后张法施工中,当预应力筋是逐根或逐束张拉时,应保证各阶段不出现对结构不利的应力状态;同时宜考虑后批张拉预应力筋所产生的结构构件的弹性压缩对先批张拉预应力筋的影响,确定张拉力。
④先张法预应力筋放张时,宜缓慢放松锚固装置,使各根预应力筋同时缓慢放松。
⑤当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校核预应力筋的伸长值。实际伸长值与设计计算理论伸长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6%。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检查张拉记录。
(3)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建立的预应力值与工程设计规定检验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检查数量:对先张法施工,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1%,且不少于3根;对后张法施工,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 束。
检验方法:对先张法施工,检查预应力筋应力检测记录;对后张法施工,检查见证张拉记录。
(4)张拉过程中应避免预应力筋断裂或滑脱;当发生断裂或滑脱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①对后张法预应力结构构件,断裂或滑脱的数量严禁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根数的3%,且每束钢丝不得超过一根;对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应按每跨计算。
②对先张法预应力构件,在浇筑混凝土前发生断裂或滑脱的预应力筋必须予以更换。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张拉记录。
2.一般项目
(1)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表6—10的规定。
表6-10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单位:mm
锚具类别 | 内缩量限值 | |
支承式锚具(镦头锚具等) |
螺母缝隙   |
1   |
每块后加垫板的缝隙 | 1 | |
锥塞式锚具 | 5 | |
夹片式锚具 |
有顶压   |
5   |
无顶压 | 6~8 |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2)先张法预应力筋张拉后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大于5mm,且不得大于构件截面短边边长的 4%。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3束。
检验方法:钢尺检查。
细节四 灌浆及封锚质量标准
1.主控项目
(1)后张法有黏结预应力筋张拉后应尽早进行孔道灌浆,孔道内水泥浆应饱满、密实。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灌浆记录。
(2)锚具的封闭保护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应采取防止锚具腐蚀和遭受机械损伤的有效措施。
②凸出式锚固端锚具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
③外露预应力筋的保护层厚度:处于正常环境时,不应小于20mm;处于易受腐蚀的环境时,不应小于 5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5%,且不少于5处。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一般项目
(1)后张法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部分宜采用机械方法切割,其外露长度不宜小于预应力筋直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 30mm。
检查数量:在同一检验批内,抽查预应力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束。
检验方法:观察,钢尺检查。
(2)灌浆用水泥浆的水灰比不应大于0.45,搅拌后3h泌水率不宜大于2%,且不应大于3%。泌水应能在24h内全部重新被水泥浆吸收。
检查数量:同一配合比检查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泥浆性能试验报告。
(3)灌浆用水泥浆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 30N/mm2。
检查数量:每工作班留置一组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件。
检验方法:检查水泥浆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①一组试件由6个试件组成,试件应标准养护28d。
②抗压强度为一组试件的平均值,当一组试件中抗压强度最大值或最小值与平均值相差超过20%时,应取中间4个试件强度的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