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泵送混凝土的工艺特点,确定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如下:
        ①要保证压送后的混凝土能满足所规定的和易性、匀质性、强度及耐久性等质量要求;
        ②根据所用材料的质量、泵的种类、输送管的直径、压送距离、气候条件、浇筑部位及浇筑方法等,经过试验确定配合比,试验包括混凝土的试配和试送;
        ③在混凝土配合成分中,应尽量采用减水型塑化剂等化学附加剂,以降低水灰比,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
        1.水灰比的选择
        未凝固的混凝土在输送管中流动时,必须克服管壁的摩阻力,而摩阻力的大小与混凝土的水灰比有关。随着水灰比的减小,摩阻力逐渐增大。当水灰比小于0.40 后,摩阻力急剧增大。所以,确定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其水灰比不宜低于0.40。但是,水灰比过大,对摩阻力的减小并没有明显效果,反而会引起硬化后的混凝土收缩量增加,有产生裂缝的危险。因此,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一般也不宜超过 0.70。
        选择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时,除考虑可泵性要求外,还必须考虑结构物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2.砂率的选择
        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比一般施工方法所用混凝土的砂率高2%~5%。这主要是因为输送泵送混凝土的输送管,除直管外,尚有锥形管、弯管、软管等,当混凝土拌和物经过上述锥形管或弯管时,混凝土颗粒间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此时如砂浆量不足,便会产生堵塞。而适宜地提高混凝土的砂率,对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是必要的,但过高的砂率不仅会引起水泥用量和用水量的增加,而且会使混凝土质量变差。因此,确定泵送混凝土配合比时,在能满足可泵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以减少单位用水量为原则来选择砂率,而不能随意增加砂率。确定泵送混凝土的砂率时,还要考虑粗骨料的颗粒形状和级配,对以碎石为骨料的普通混凝土,建议按表8 —3的范围选取。我国规定的泵送7昆凝土的砂率宜控制在40%~50%,也要视具体条件而定,不得过大,否则会增加水泥用量,同时降低混凝土强度,故应在保证可泵性的情况下,尽量降低砂率。
        表8-3泵送混凝土适宜砂率范围
       
        3.坍落度的选择
        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按下式计算:
        Tt=Tp+△T
        式中Tt——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
        Tp——入泵时要求的坍落度值(表8— 4);
        △T——试验测得在预计时问内的坍落度经时损失。
        表8-4混凝土入泵坍落度选用表
  泵送高度/m   坍落度/mm   泵送高度/m   坍落度/mm
    <30
    30~60
    100~140
    140~160
    60~100
    >100
    160~180
    180~230
        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水泥用量较少,坍落度应相应减小。用布料杆进行浇筑,或管路转弯较多时,由于弯管接头多,压力损失大,宜适当加大坍落度。向下泵送时,为防止混凝土因自身荷载下滑而引起堵管,坍落度宜适当减小。向上泵送时,为避免过大的倒流压力,坍落度也不宜过大。
        对于轻骨料混凝土,泵送时要注意其吸水特性。当其在输送管内进行压力输送时,它会急剧吸水,使原来的坍落度降低很多,容易引起堵塞;而当卸载后,它又会大量放水,使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大很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等。为此,在进行轻骨料混凝土泵送时,骨料宜预先充分吸水,以避免产生上述现象。对轻骨料混凝土泵送后的坍落度的规定可参见表8—5。
        表8-5  轻骨料混凝土泵送后要求的坍落度单位:cm
 
    浇筑方法
    泵送水平换算距离/m
 
      <60     60~150     >150
  不进行振捣     15~21     18~21     19~21
    进行振捣      10~1 5 
        至于泵送过程的坍落度损失,普通混凝土为1.0~1.5cm;轻骨料混凝土为 2.0~2.5cm。
        4.混凝土的黏聚性要求
        按确定的配合比所拌制的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黏聚性。如果黏聚性不良,易产生离析现象,压送过程中易发生输送管的堵塞。在施工过程中,有离析现象的混凝土不能进入混凝土输送泵受料斗,应调整其配合比,改善其黏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