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

        预应力混凝土薄板,一般是在构件预制厂的台座上生产,通过施加预应力配筋制作成一种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构件(图10一38)。这种薄板主要应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薄板本身既是现浇楼板的永久性模板;当与楼板的现浇混凝土叠合后,又是构成楼板的受力结构部分,与楼板组成组合板,或构成楼板的非受力结构部分,而只作永久性模板使用。
        作为组合板的薄板,其预应力主筋就是叠合成现浇楼板后的主筋,使楼板具有与预应力全现浇楼板一样的刚度大、整体性强和抗裂性能好的特点。
        1.适用范围
        预应力混凝土薄板,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地震区和非地震区,跨度在8m以内的多层和高层房屋建筑的现浇楼板或屋面板工程。尤其适合于不设置吊顶的顶棚为一般装修标准的工程,可以大量减少顶棚抹灰作业。用于房屋的小跨间时,可做成整间式的双向预应力配筋混凝土薄板。对大跨间平面的楼板,目前只能做成一定宽度的单向预应力配筋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后组成单向受力楼板。
        2.构造
        (1)预应力混凝土薄板作为永久性模板,与面层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结合在一起。其楼板的正弯矩钢筋设置在预制薄板内,预应力筋一般采用高强钢丝或冷拔低碳钢丝,支座负弯矩钢筋则设置在现浇钢筋混凝土叠合层内。其构造做法见图10一39。
        (2)根据预制与现浇结合面的抗剪要求,其叠合面的构造有以下三种。   
        ①表面划毛。在薄板混凝土振捣密实刮平后,及时用工具对表面进行划毛,其划毛深度4ram左右,间距100mm左右。
        ②表面刻凹槽。凡大于100mm厚的预制薄板,在垂直于主筋方向的板的两端各预留三道凹槽,槽深10mm、槽宽80mm;对于较薄的预制薄板,待混凝土振捣密实刮平后,用简易工具刻梅花钉,其钉长和宽均为40mm左右,深度为10~20mm,间距150mm左右。
        ③预留结构钢筋(或称钢筋小肋)。这种构造对现浇混凝土与预制薄板面的结合效果较好。同时能增加预制薄板平面以外的刚度,减少预制薄板出池、运输、堆放和安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裂缝(图10-40)。
        3.规格及材料
        (1)薄板厚度依据跨度由设计确定,一般为60~80mm;宽度由设计根据开间尺寸确定,一般单向板常用的标定宽度为1200mm、1500mm两种;薄板的跨度(mm),单向板分为2700mm、3000mm、3300mm,…,7800mm,最长可达9000mm,双向板最大跨间尺寸5400mm×5400mm。
        (2)制作薄板采用的钢筋,其中预应力主筋直径为5mm的高强刻痕钢丝或中强冷拔低碳钢丝;分布钢筋为b4、b5冷拔低碳钢丝或6(HPB235级)钢筋;焊接骨架的架立钢筋,一般采用b4或b5冷拔低碳钢丝,其主筋为8或10(HPB235级)钢筋;吊环为未经冷拉的HPB235级钢筋。
        (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C40。
        4.施工准备
        (1)单向板如出现纵向裂缝时,必须征得工程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使用。钢筋向上弯成45°角,板表面的尘土、浮碴应清除干净。
        (2)在支撑薄板的墙或梁上,弹出薄板安装标高控制线,并分别画出安装位置线和注明板号。
        (3)按硬架设计要求,安装好薄板的硬架支撑,检查硬架上龙骨的上表面是否平直和符合板底设计标高要求。
        (4)将支撑薄板的墙或梁面部伸出的钢筋调整好。检查墙、梁顶面是否符合安装标高要求(墙、梁顶面标高比板底设计标高低20mm为宜)。
        (5)薄板硬架支撑。其龙骨一般可采用100mm×100mm方木,也可用50mm×100mm×2.5mm薄壁方钢管或其他轻钢龙骨、铝合金龙骨。其立柱宜采用可调节钢支柱,亦可采用100mm×100mm木立柱。其拉杆可采用脚手架钢管或50mm×100mm方木。
        (6)板缝模板。一个单位工程宜采用同一种尺寸的板缝宽度,或做成与板缝宽度相适应的几种规格木模。要使板缝凹进缝内5~10mm深(有吊顶的房间除外)。
        5.安装工艺
        (1)安装顺序  在墙或梁上弹出薄板安装水平线并分别画出安装位置线一薄板硬架支撑安装一检查和调整硬架支撑龙骨上口水平标高一薄板吊运、就位一板底平整度检查及偏差纠正处理一整理板端伸出钢筋一板缝模板安装一薄板上表面清理一绑扎叠合层钢筋一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并达到要求强度后拆除硬架支撑。
        (2)硬架支撑安装  硬架支撑龙骨上表面应保持平直,要与板底标高一致。龙骨及立柱的间距,要满足薄板在承受施工荷载和叠合层钢筋混凝土自重时,不产生裂缝和超出允许挠度的要求。一般情况,立柱及龙骨的间距以1200~1500mm为宜。立柱下支点要垫通板(图10—41)。当硬架的支柱高度超过3m时,支柱之间必须加设水平拉杆拉固。如采用钢管立柱时,连接立柱的水平拉杆必须使用钢管和卡扣与立柱卡牢,不得采用钢丝绑扎。硬架的高度在3m以下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拉结水平拉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硬架支撑的整体稳定性。
        (3)薄板吊装  吊装跨度在4m以内的条板时,可根据垂直运输机械起重能力及板重一次吊运多次。多块吊运时,应于紧靠板垛的垫木位置处,用钢丝绳兜住板垛的底面,将板垛吊运到楼层,先临时、平稳停放在指定加固好的硬架或楼板位置上,然后挂吊环单块安装就位。吊装跨度大于4m的条板或整间式的薄板,应采用6~8点吊挂的单块吊装方法。吊具可采用焊接式方钢框或双铁扁担式吊装架和游动式钢丝绳平衡索具(图10一42和图10一43)。
        薄板起吊时,先吊离地面50cm停下,检查吊具的滑轮组、钢丝绳和吊钩的工作状况及薄板的平稳状态是否正常,然后再提升安装、就位。
        (4)薄板调整  采用撬棍拨动调整薄板的位置时,撬棍的支点要垫以木块,以避免损坏板的边角。薄板位置调整好后,检查板底与龙骨的接触情况,如发现板底与龙骨上表面之间空隙较大时,可采用以下方法调整:如属龙骨上表面的标高有偏差时,可通过调整立柱螺纹或木立柱下脚的对头木楔纠正其偏差;如属板的变形(反弯曲或翘曲)所致,当变形发生在板端或板中部时,可用短粗钢筋棍与板缝成垂直方向贴住板的上表面,再用8号钢丝通过板缝将粗钢筋棍与板底的支撑龙骨别紧,使板底与龙骨贴严(图10一44);如变形只发生在板端部时,亦可用撬棍将板压下,使板底贴至龙骨上表面,然后用粗短钢筋棍的一端压住板面,另一端与墙(或梁)上钢筋焊牢固定,撤除撬棍后,使板底与龙骨接触严密(图10一45)。
        (5)板端伸出钢筋的整理薄板调整好后,将板端伸出钢筋调整到设计要求的角度,再理直伸人对头板的叠合层内。不得将伸出钢筋弯曲成90°角或往回弯入板的自身叠合层内。
        (6)板缝模板安装薄板底如作不设置吊顶的普通装修顶棚时,板缝模宜做成具有凸缘或三角形截面并与板缝宽度相配套的条模,安装时可采用支撑式或吊挂式方法固定(图10一46)。
        (7)薄板表面处理在浇筑叠合层混凝土前,板面预留的剪力钢筋要修整好,板表面的浮浆、浮碴、起皮、尘土要处理干净,然后用水将板润透(冬期施工除外)。冬期施工薄板不能用水冲洗时应采取专门措施,保证叠合层?昆凝土与薄板结合成整体。
        (8)硬架支撑拆除  如无设计要求时,必须待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70%后,方可拆除硬架支撑。
        6.薄板安装质量要求
        薄板安装的允许偏差见表10一6。
        表10-6薄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相邻两板底高差
 
 
    高级≤2
    中级≤4
 
  有吊顶或抹灰≤5
 
  安装后在板底与硬架龙骨
    上表面处用塞尺检查
 
    2 板的支撑长度偏差     5     尺量
    3     安装位置偏差     ≤10     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