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预制双钢筋混凝土薄板,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8度地震区和非地震区,跨度在8m以内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双向受力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尤其适用于大跨间、板底不设吊顶的一般装修标准的现浇楼板或屋面板工程。
制作双钢筋的纵筋,宜采用普通低碳热轧Q235钢、直径为8mm的盘条,经冷拔成直径为5mm的甲级冷拔钢丝。制作双钢筋的横筋,宜采用含碳量小于纵筋的同等材料、直径为6.5mm的盘条,经冷拔制成直径为4mm或3.5mm的乙级钢丝。薄板的吊环钢筋,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PB235级热轧钢筋。薄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以不小于C30为宜。
![]() |
薄板厚为63mm,单板规格(平面尺寸)可分为9种板。
板的拼接,可按三拼板、四拼板、五拼板几种形式拼接成整间的双向受力现浇叠合楼板的底板(图10—48)。经多块拼接与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后,楼板的最大跨间尺寸可达7500mmX 9000mm。
![]() |
薄板上表面的抗剪构造:为保证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后在叠合面的抗剪能力,板面可根据其对抗剪能力的不同要求作如下构造处理。
(1)当要求叠合面承受的抗剪能力较小时,可在板的上表面加工成具有粗糙、划毛的表面,且用滚轮滚压成小凹坑,亦可预留出在横向具有凹槽的表面,凹槽的宽度一般为50~100mm,深度为10~20mm,凹槽的间距为150~200mm,用网状滚轮滚压出深4~6mm成网状分布的压痕表面。
(2)当要求叠合面承受的抗剪能力较大时(剪应力大于0.4MPa),薄板上表面除要求粗糙、划毛外,还要增设抗剪钢筋,其规格和间距由设计计算确定。
2.安装流程
在墙(梁)上弹出薄板安装水平线及分画出安装位置线→硬架支撑安装→检查、调整支撑龙骨上口水平标高→薄板吊运、就位→板底平整度检查、校正、处理→整理板端及板侧的伸出钢筋→板缝模板安装→绑扎板缝双钢筋及板面加固筋→薄板上表面清理及用水充分湿润(冬期施工除外)→叠合层混凝土浇筑并养护至拆模强度→拆除硬架支撑。
3.工艺技术要点
(1)硬架的支撑安装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2)硬架支撑的水平拉杆设置。当房间开间为单拼板或三拼板的组合情况,硬架的支柱高度超过3m时,支柱之间必须加设水平拉杆;支柱高度在3m以下时,应根据情况确定是否拉结。当房间开间为四拼板或五拼板的组合情况时,支柱必须加设纵、横贯通的水平拉杆。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保证硬架支撑的整体稳定性。
(3)薄板吊装,应钩挂预留的吊环采用8点平衡吊挂的单块吊装方法。薄板起吊方法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4)薄板调整。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5)板伸出钢筋的处理。薄板调整好后,将板端和板侧伸出的钢筋调整到设计要求的角度,并伸入相邻板的叠合层混凝土内。
(6)板缝模板安装。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7)薄板表面清理。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8)硬架支撑必须待叠合层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方可拆除。
4.安装质量要求
(1)薄板的端头及侧面伸出的双钢筋,严禁上弯90°或压在板下,必须按设计要求将其弯入相邻板的叠合层内。
(2)板缝的宽度尺寸及其双钢筋绑扎的位置要正确,板侧面附着的浮渣、杂物等要清除干净并用水湿润透(冬期施工除外)。板缝混凝土振捣要密实,以保证板缝双向传递的承载能力。
(3)在楼板施工中,薄板如需要开凿管道等设备孔洞,应征得工程设计单位同意,开洞后并应对薄板采取补强措施。开洞时不得擅自扩大孔洞面积和切断板的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