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薄板本身既是现浇楼板的永久性模板,当与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后便构成双向受力的组合楼板,薄板的冷轧扭钢筋就是组合楼板的主筋。这种组合板与普通非预应力楼板相比,不但改善了构件弹塑性阶段的性能,提高了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而且使钢筋的强度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冷轧扭钢筋与混凝土有较强的握裹力,当将单块薄板横向伸出的冷轧扭钢筋,通过较简便的构造连接并与现浇混凝土层叠合后,可组成大跨间双向受力的组合楼板。冷轧扭钢筋混凝土薄板,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8、9度地震区和非地震区跨度在6m以内的多层和高层承受静力荷载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工程。尤其适用于顶棚不设置吊顶,为普通装修标准的现浇楼板工程,可以大量减少顶棚装修的抹灰作业。
1.配筋构造
板的纵横向冷轧扭主筋,一般配置在板断面的1/2高度位置或稍偏于板底方向的位置,其混凝土保护层不得少于20mm(从钢筋的外边缘算起)。
冷轧扭受力钢筋的间距,当叠合后模板的厚度h≤150mm时,不应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应大于1.5mm,且板的每米宽度亦不少于3根。
冷轧扭钢筋网片一律采用绑扎,不准焊接,凡交叉点应用钢丝绑牢。
冷轧扭钢筋接头一律为搭接接头,搭接长度末端不做弯钩。搭接长度见表10一7。
表10-7钢筋接头搭接长度 单位:mm
规 格 | 受拉区搭接长度l | 受压区搭接长度l |
Φ6.5 Φ8 Φ10 |
l≥250 l≥300 l≥350 |
l≥200 l≥200 l≥200 |
![]() |
受力钢筋的绑扎接头位置应互相错开,在任一500mm搭接长度区段内,绑扎接头钢筋截面积,不得超过受力钢筋总截面的25%。
冷轧扭钢筋薄板混凝土的净保护层为15mm。
薄板宽度与连接筋(钢筋小肋)的关系,见表10一8和图10—58。
2.板面构造
为保证薄板与现浇混凝土层组合后在叠合面的抗剪能力,其板面构造如下。
(1)当要求叠合面承受的抗剪能力较小时,可在板的上表面加工成具有粗糙、划毛或小凹坑的表面,或用网状滚轮滚压出深4~6mm成网状分布的压痕。
(2)当要求叠合面承受的抗剪能力较大时(剪应力大于0.4MPa),薄板表面除要求粗糙、划毛外,还要增设抗剪钢筋,其规格和间距由设计计算确定。抗剪钢筋一般做成具有三角形断面的肋筋。
3.薄板规格
(1)冷轧扭钢筋混凝土叠合楼板的经济跨度一般为4~6m。多块薄板经横向拼接后的最大跨间可达5400mm×6000mm。薄板的厚度,依据跨度由设计确定,在一般荷载下叠合后楼板的厚度取(1/35~1/40)L(L为板的跨度)时,其薄板厚度取(L/100+100)mm。
(2)由多块薄板横向拼接成双向叠合楼板,单块薄板宽度尺寸的确定,既要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和安装等工艺的要求,又要能使板的拼缝置于楼板受力最小的位置(一般置于楼板弯矩最小的四分点处)。
![]() |
利用冷轧扭钢筋握裹力较强的特点,可以将单块预制薄板的横向冷轧扭钢筋的预留筋,按一定锚固长度搭接起来,使横向钢筋连续贯通,加上现浇叠合层,则可达到双向板受力的效果。做法见图10—59。
大块叠合楼板预制薄板拼接的原则及构造做法如下。
(1)预制薄板拼接缝的位置,原则上应选择在楼板受力较小的部位。对于单向叠合楼板薄板的拼缝位置,应设置在短跨上,见图10一60。
(2)对于双向叠合楼板拼缝位置应选择在长跨上,并布置在受力最小处,见图10一61。
(3)拼缝构造做法,见图10—62。
5.安装准备工作
(1)薄板进场后,要核查其型号和规格、几何尺寸,具体要求与双钢筋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2)将板四边的水泥飞刺去掉,板端及板侧伸出的钢筋向上弯成90°角(弯曲直径必须大于20mm),板表面的尘土、浮渣清除干净。
![]() |
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7.安装工艺要点
(1)硬架支撑要求,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2)硬架支撑支柱高度超过3m时,支柱之间必须加设纵、横向水平拉杆系统。硬架支柱高度在3m以下时,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模板相同。
![]() |
(4)薄板就位调整方法与预应力混凝土薄板相同。
(5)薄板调整好后,将板端和板侧面伸出的冷轧扭钢筋调整到设计要求的角度,伸入到相邻板的混凝土叠合层内。伸出钢筋不得煨死弯,其弯曲直径不得大于20mm。不得将伸出钢筋往回弯人板的自身混凝土叠合层内。薄板从出厂至就位的过程,伸出钢筋的重复弯曲次数不得超过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