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刷(喷)浆饰面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一、腻子翻皮
    (一)现象  在混凝土或抹灰基层表面刮腻子时,出现腻子翘起,或呈鱼鳞状皱结的现象。
    (二)原因
    1.腻子胶性小或过稠。
    2.基层表面有灰尘、油污、隔离剂等。   
    3.腻子刮得过厚,基层较干燥。
    (三)防治方法
    1.在调制腻子时,胶液要适量,不宜过稀或过稠,以使用方便为准。
    2.清除基层表面的灰尘、油污、隔离剂等。
    3.若基层表面太光滑,或在清除油污之后,都要先涂刷(喷)一层粘结剂(俗称汁浆),然后再刮腻子。
    4.每遍刮抹的腻子不宜过厚,且不可在有冰霜、潮湿或高温的基层表面刮抹腻子。
    5.发现有翻皮的腻子时应铲除干净,并找出翻皮原因,经采取措施后,再重新刮抹腻子。
    二、腻子裂纹
    (一)现象  刮抹在基层表面上的腻子,发生部分或大面积的小裂纹,特别是在凹陷洼处裂纹严重,甚至脱落。
    (二)原因
    1.腻子的胶性较小,而稠度较大。
    2.凹陷、坑洼处的灰尘、杂物等未处理干净。
    3.凹陷、坑洼、孔洞较小时,刮抹的腻子有半眼、蒙头等缺陷而造成腻子不生根,或一次刮抹腻子太厚,形成千缩裂缝。
    (三)防治方法
    1.调制腻子时。稠度要适中,胶液应略多一些。
    2.基层表面,特别是洞孔凹陷处,应特别注意清除干净,并涂刷一遍粘结液,增强腻子的附着力,当洞孔较大时,腻子胶性要略大一些,并分层进行,反复刮抹平整,使坚实牢固。
    3.裂纹较大已脱离基层的腻子要铲除干净,待基层处理后再重新抹刮一遍腻子。洞孔处的半眼,蒙头腻子必须挖出,处理后再分层刮抹。
    三、砂眼   
    (一)现象有时粉刷后表面留有部分小孔洞,称为砂眼,一般多发生在混凝土基层,影响美观。
    (二)原因
    1.基层小孔洞里有空气,使腻子不容易填刮平整。有些小孔洞的表面虽然不大.但内部较大较深,以致刮腻子时未引起重视。
    2.在较厚的腻子或浆表面上打磨砂纸,使表面更加粗糙,粉末又未清除,或磨砂纸时将盖在孔洞表面的腻子磨掉又现露出小孔洞,喷浆时未能掩盖,致使粉刷表面可以看到砂眼。   
    (三)防治方法
    1.在混凝土基层表面刮腻子时,要特别注意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的小气孔。腻子需要反复刮抹,使腻子挤入洞孔内生根。否则,洞内空气压缩后,腻子刚刮完时虽已平整,但过一会儿空气膨胀又将腻子顶出。出现这种现象时,可将表面孔口扩大一些,再分层刮腻子,不能只朝一个方向刮,而要反复刮抹。
    2.在腻子或浆的表面上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并把粉末清理干净。发现表面较粗糙或有小孔洞显露时,应先修补腻子,再喷表层浆。 
    3.对于有较严重砂眼的粉刷面,应用腻子将砂眼填补平整,再刷面浆。
    四、表面粗糙有疙瘩
    (一)现象刷浆表面有凸起或颗粒,使表面不光洁。
    (二)原因   
    1.基层表面的污物没有清除干净,凸起部分没处理平整,砂纸打磨不够或有漏磨。
    2.使用的工具没清理干净,有杂物混入材料之中。
    3.操作现场灰尘飞扬,或污物落在刚粉饰的表面上。
    4.混凝土或抹灰基层表面太干燥,旌工环境温度较高。
    5.喷浆较稠,气压过大,喷枪距基层表面较远。
    (三)防治方法
    1.清除表面污物,特别是混凝土流坠的灰浆或接茬棱印,需用铁铲或电动砂轮磨光;腻子疤等凸起部分用砂纸打磨平整。   
    2.使用的材料要过筛(或过铜丝罗),保持材料洁净,所用的工具和操作现场也应洁净。以防污物混入腻子或浆液中。
    3.基层表面太干燥,施工环境温度太高时,可使用较稀的浆液喷涂。
    4.喷浆气压应控制在1.5兆帕,喷枪距基层表面不超过30厘米,防止喷浆点在未达基层表面时已干结形成小颗粒。
    5.对于表面粗糙的粉饰,要用细砂纸轻轻打磨光滑,或用铲刀将小疙瘩铲平,并用较稀的浆液修喷一遍。
    五、掉粉
    (一)现象粉刷面~擦抹就掉粉,甚至人靠一下粉刷面层就蹭一身白粉。
    (二)原因
    1.浆液胶性小,与基层附着力差。   
    2.基层太干或太湿。
    3.喷浆后,周围环境湿度较大.浆液长期不能干结而发霉掉粉。
    (三)防治方法   
    1.根据施工基层的干燥程度,环境湿度大小,通风良好与否,以与及粉质材料颗粒粗细程度来决定胶液的掺加量。浆液的各种材料比例,要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大面积施工前应先做试验,以样板合格为准。
    2.在基层表面刮抹腻子时,不宜选用颗粒太细的粉质材料,如果使用滑石粉,应掺入一部分大白粉,其配合比不小于7:3。
    3.基层表面太干燥时,刷(喷)浆液前可先喷一遍清水或胶液水,特别是在砖墙上喷浆更应先处理好。
    4.当基层含水率较高或施工环境较潮湿时,采用的浆液稠稀要适中,喷涂的遍数要比平时多1~2次,喷枪距离基层要稍远一些,移动的速度略快一些。
    5.用鸡毛掸子将浆膜的污粉轻轻掸净,再满喷一遍清胶液,要喷得均匀一致。如掉粉较严重,应用细砂纸轻轻打磨一遍,掸去污粉后再满喷一遍含胶液较多的浆液。掉粉已使腻子松动(俗称太糠)时应铲除腻子,重新刮腻子并喷浆。
    六、起皮   
    (一)现象浆膜部分开裂或有片状的卷皮称为起皮。
    (二)原因
    1.基层太光滑,或油污、尘土、隔离剂等未清除干净,浆膜附着不牢固。浆料胶性太大,浆膜表面层较厚,也容易起皮。
    2.基层腻子胶性太小,而浆膜表层胶性太大,形成外焦里嫩的状态,浆膜遇潮湿时表面开裂卷皮。
    3.混凝土基层有裸露的钢筋、预埋铁件或木质品等未经处理,除产生咬铁外,也容易起皮。
    (三)防治方法
    1.混凝土基层表面有灰尘时应清扫干净,有隔离剂、油污时,应用5~10%的火碱溶液涂刷1~2遍,然后再用清水洗净。
    2.如混凝土或抹灰基层表面烟熏、油污严重,需先用清水清洗一遍,再用血料液加水泥涂刷一遍,配合比为血料:水泥=7:3,并适当加水稀释。
    3.如混凝土、水泥砂浆基层表面较光滑,应均匀刷或喷一遍清胶水(俗称汁浆),以增加粘结强度,胶液可使用107胶、羧甲基纤维素和聚醋酸乙烯乳液,配合比为水;胶=10:10~20。
    4.混凝土基层如有裸露的钢筋、预埋件,则要涂刷防锈漆和白厚漆;如有木质品,最好剔除后修补抹灰或腻子,无法清除时应刷清油和涂刷白乳胶漆。
    5.粉饰膜层不宜太厚,达到覆盖基层、浆膜丰满就可以了。   
    6.基层腻子绗胶性不能过小,表面浆液的胶性不能过大,应以腻子有较强鲋附着力,浆膜又不掉粉为宜。
    7.对于已起皮的粉饰,应将起皮部分铲除于净,找出基层上影响起皮的因素,处理后修补腻子,再喷面浆。
    七、透底
    (一)现象  部分面上浆膜未能将基层覆盖严实,而露出底色的现象,称为透底,易产生在阴阳角、炉片背后等处。
    (二)原因
    1.浆液太稀,含粉质材料较少,喷(或刷)浆遍数不足。
    2.基层表面太光滑或有油污等,浆膜难以覆盖。
    3.基层表面或上道粉饰颜色较深,表面做浅色浆时覆盖不住,使底色显露。
    (三)防治方法
    1.粉质材料加入量要适当.可先作样板,再进行大面积配料。
    2.清除干净基层表面的油污;表面光滑时可先喷一遍清胶液;表面颜色太深,如抹白灰的水泥阳角,可先刷一遍浆液。
    3.原粉颜色较深时,应用细砂纸打磨或刷水起底,再做新的粉饰浆膜,且每遍颜色都应一致。为此,要求一次配足所需色浆的数量,防止多次重复配制使颜色不一致。
    4.喷浆时,喷枪距基层表面不要太远,喷浆要均匀一致,不易施工的部位要特别注意仔细喷,不漏喷。喷浆遍数应以符合质量验收标准为准。
    5.对有透底弊病的粉刷工程,需进行局部修补,再满喷1~2遍面浆。
    八、流坠
    (一)现象  浆膜表面浆液因重力作用而产生下坠,平顶有乳珠,墙面有挂幕或流痕的现象,称为流坠。
    (二)原因
    1.基层太潮湿或表面太光滑。
    2.浆液太稀,喷枪嘴太大,移动速度较慢,喷的浆液集中一起,使浆膜较厚。
    (三)防治方法   
    1.含水率较高的基层,应加强通风或采取人工烘干的方法,使基层含水率不超过10%。
    2.表面太光滑的基层应喷清胶液一遍,以增加粘结强度。
    3.配制的浆液稀稠要适中,喷浆的压力要掌握均匀,不能忽大忽小。气压大时喷枪距基层表面要略远,移动速度要略快些。喷枪嘴要选择合适,喷出的浆液呈雾状,避免浆液呈线形散不开。
    4.对有流坠弊病的粉饰,应把流坠浆膜凸起部分用细砂纸轻轻的磨平整,再喷一遍面浆液。
    九、溅沫
    (一)现象墙面上未溶化的浆雾小颗粒,形成一片或一条条的小疙瘩,称为溅沫。
    (二)原因
    1.墙面不垂直,上部收进,下部凸出,踢脚上口、洞孔等处修灰不平时,很容易接落喷浆小颗粒,小颗粒或溶开即于结成一片或一条棱脊般的小疙瘩。
    2.白灰墙面或砖墙面太干燥,使喷浆颗粒干结。
    3.浆液较稠,喷枪气压过大,枪头距墙面较远,或喷浆方法不当。
    (三)防治方法
    1.当基层不垂直或墙缝较深时,应先喷下部后喷上部,以减少溅沫。
    2.墙面基层如太干燥,可先喷一遍清水或含胶液较多的稀浆。   
    3.墙面后修补的抹灰凸起部分,必须用腻子刮抹平整,修补腻子坡度可适当放大些,不要有凸出的硬棱。
    4.喷枪的气压要适当小些,枪头距墙面的距离不宜太远,防止浆雾小颗粒未到墙面已经干结。
    5.在有溅沫的部位,应用铲刀轻轻将颗粒铲除,或用细砂纸打磨平整,将原浆调稀,重新满喷或部分修喷一遍。
    十、反碱
    (一)现象  局部浆膜表面发霉起毛,似一层白霜,严重时浆膜脱落;抹白灰基层上的浆膜,常显露筋络,改变面浆颜色,统称反碱。
    (二)原因
    1.基层碱性大,又遇环境潮湿,喷浆后,浆膜在干燥时碱析出表面,形成一层碱霜,破坏了浆膜。浆膜较厚时易使浆膜脱落;浆膜较薄,胶液又较多时,浆膜干枯,形成铁皮膜。
    2.使用的原材料不耐碱,或使用含有造成反碱的材料。
    (三)防治方法
    1.在含碱分较高的基层上做粉刷前,必须保证基层干燥,施工环境也不宜潮湿,并应有较好的通风,以加快浆膜干结。
    2.要尽量采用耐碱材料。在颜色粉刷中,不要单独追求颜色鲜艳而使用品色,低温施工要减少或不使用107胶作为浆液的粘结剂,浆液中应适当加入分散剂(如木质素磺酸钙)和抗冻剂(如氯化钙)来克服反碱现象;控制使用稠化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的用量,可适当增加一些六偏磷酸钠来促凝,以减少反碱变色。
    3.有反碱弊病的粉刷工程,不论产生原因如何,均应首先保证基层干燥,并有良好的施工环境。对于轻微的反碱,可将白霜扫除干净,用细砂纸轻磨平整,再喷一遍浆即可。较重的反碱要将浆膜铲除,再按操作规范进行喷浆。对于颜色浆反碱,要对作用的颜料和其它材料进行检查,看有无促成反碱或极不耐碱的材料。如果有,则要更换,清除原浆后再重新施工。
    十一、咬色   
    (一)现象  浆膜表面上部分或个别处颜色改变称为咬色。
    (二)原因
    1.混凝土或抹灰基层有沥青油迹、油漆印、色粉笔印、烟熏油迹等污物未处理干净,喷浆后浆膜覆盖不住底色,底色反到面层,或咬掉浆膜本身的颜色。   
    2.混凝土基层的钢筋、预埋铁件等物未处理,或未刷防锈漆、白厚漆隔断。   
    3.有轻微的反碱。
    (三)防治方法
    1.混凝土基层有裸露的铁件时,如不能取出,必须刷防锈漆和白厚漆。
    2.基层上有沥青油迹时应先清洗干净,然后涂刷一遍银粉漆,配合比为银粉膏:清漆:汽油=1:5:10。
    3.基层上有油漆、粉色笔印等时,应用铲刀或擦布清除干净。
    4.有反碱现象的按反碱防治法处理。
    5.有咬色的粉刷工程,首先应找出咬色原因,铲除面层浆膜,再修补腻子和面浆。咬色面积较大时,应满喷一遍面浆,保证颜色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