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油漆饰面质量通病及防治方法

    一、脱皮
    (一)现象  漆膜破碎成小片,从物面上浮卷起来,逐渐掉落。
    (二)原因
    1.物面沾有油污,导致漆膜附着力差而引起卷皮。
    2.在水泥一类抹灰面上不刷清油就批腻子,导致涂料中的油分被基层吸收,成膜后变质发脆。
    3.油漆稀释过度,物面太光滑.使漆膜太薄,附着力差。
    4.不待底漆干透就刷面漆,日久底漆干燥而收缩,导致面漆开裂。
    5.漆质不佳,漆中树脂、胶质分量太多,漆膜易脆裂。
    (三)防治方法
    弄清原因,对症治疗。
    二、流坠(流淌、泪垂)   
    (一)现象涂刷后漆液向下流淌,形成漆膜厚薄不均,严重者如挂幕下垂,轻者如串珠泪痕。
    (二)原因
    1.稀释剂过多,使粘度低于正常施工要求,漆料不能附在物体表面下坠流淌。
    2.稀释剂挥发太快,在漆膜未形成前已挥发,而影响流平性,导致漆棋厚薄不均;或挥发太慢,使流动性增大,也易发生流坠。
    3.漆膜刷得太厚,由于漆的自重造成。形成山峦倒影状。
    4.物面凸凹不平,或物体的棱角、转角、线角的凹槽处,容易造成涂刷不匀、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5.物面不洁,有油、水等污物,涂刷后不能很好地附着而流淌。
    6.选用的漆刷太大,毛太长、太软,或刷油时蘸油太多,使漆面厚薄不匀,较厚处就流淌。
    7.喷漆时,喷嘴的孔径太大,喷枪距物面太近,或距离时近时远,喷涂的气压太大或太小,都易造成漆膜不匀而流淌。
    8.漆料中含重质颜料(如红丹粉、重晶石粉等)过多,研磨不均匀,颜料润湿性能不良。
    (三)防治方法
    1.选用优良的油漆材料和适量的稀释剂。
    2.按规定进行基层处理,做到基层平整、洁净。
    3.旄工环境,以温度15~25℃、湿度50~75%为宜。
    4.根据施工环境及方法,合理调整油漆粘度。温度高时,粘度应小些。采用喷涂较刷涂粘度要小些。
    5.每次刷漆的漆膜不宜太厚,一般在50~70微米,喷涂要比刷涂的薄一些。
    6.选用的漆刷,毛要有弹性,根粗而梢细,鬃厚而口齐。刷面漆和粘度大的漆,可用八成新的旧油刷;刷底漆或粘度小的漆,可用新刷。
    7.喷漆时,喷嘴孔径不宜太大,空气压力应在20~40兆帕(2~4公斤力/毫米2)范围内,喷枪与物面距离控制在,小枪15~20厘米,大枪20~25厘米为宜,且距离始终一致,速度均匀。
    8.按规定进行刷涂。应先开油,再横油、斜油,最后理油,不要横涂乱抹。在线角、棱角处要用油刷轻轻按一下,将多余的油漆蘸起顺开,以免漆膜过厚而流淌。
    9.当漆膜未完全干燥,在一个边或一个面部分油漆有流坠时,可用铲刀将多余的油漆铲除后,再满刷一遍。如漆膜已完全干燥,对于轻微的流坠,可用砂纸磨平。对于大面积流坠,可用水砂纸磨平或用铲刀铲除干净,修补腻子再满刷一遍油漆。
  三、慢干、回粘
  (一)现象油漆涂刷后,超过规定时间漆膜仍未干燥,称为慢干。如漆膜已形成,但仍有粘手现象,称为回粘。它使漆膜表面容易碰坏或玷污,使工期延长。严重者需返工。
    (二)原因
    1.基层表面不洁,有油污、蜡质、碱或盐等,或不干性树脂等未清除或封闭。
    2.油漆过稠,涂膜太厚,致使氧化作用只局限于表面,漆膜内部聚合缓慢。
    3.前遍漆未于透,又涂刷第二遍漆。
    4.在雨露、潮湿、黑暗、烈日曝晒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
    5.催干剂使用不当,品种不符,数量过多或不足。涂料贮存过久,催干剂被颜料吸收而失效。
    6.漆料中含有半干性或不干性油,或采用了挥发性很差的稀释剂,如石油、煤油等。清漆熬煮时间不够或硬树脂局部受热分解,都会影响漆的干燥。
    7.漆料贮存过久或密封不良,溶剂已挥发而胶化,这种涂料,虽加入稀释剂后能够进行涂饰,但漆膜不易干燥或易回粘。
    8.水泥砂浆等基层未完全干燥即行油漆,造成漆膜长期不干。
    (三)防治方法
    1.选用合格涂料,不使用贮藏过久、密封不良的涂料。对于性能不够了解的漆料,要先试验或作样板。合格后再使用。
    2.选用适当的催干剂。铅催干剂可使漆膜表面和内层同时干燥,钴催于剂催于能力较强,可使漆膜迅速干燥。将铅、钴、锰几种催干剂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3.基层处理必须符合要求,含水率及表面清洁度要按规定控制。基层有蜡、油、盐分时对于钢制品可用溶剂擦洗,松柏类木质可涂一层漆片隔离。在旧油漆基层上油漆时,清洗后可涂刷一遍血料水。
    4.施工环境不得有酸、碱、盐雾或其它化学气体,不在雨雾、潮湿、黑暗、烈日曝晒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要保持空气流通。
    5.油漆稠度要调配适当。宁可多涂刷几遍,不要急于求成,一次涂得太厚。
    6.一般建筑用漆的干燥时间不能少于24小时。判断干燥程度的方法是:用指甲划底漆,划痕呈白色时。表示漆膜已干燥。醇酸树脂漆可在底漆尚未完全干透前涂刷,不会影响漆膜的干性,但会减少面漆的光泽。
    7.漆膜有轻微慢干或发粘时,可加强通风,适当增加温度,加强保护,再观察数日,如确实不能干燥结膜,再做处理。
    慢干、回粘严重的要用强溶剂洗掉刮净,重新涂刷。
    四、漆膜粗糙
    (一)现象涂膜出现颗粒状形同痱子般的凸起物。
    (二)原因
    1.漆料制造时研磨不够、颜料过粗、用油不足等都会导致漆膜粗糙。
    2.涂料调制搅拌不匀,过罗不细,混入杂质污物。
    3.调配漆料时,产生的气泡在漆液内未经散尽即施工,尤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气泡散不开的现象,使漆膜干燥后出现粗糙。
    4.施工环境不良,灰尘飞扬,飘落于漆料中或粘在漆膜上。
    5.基底处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尘砂粒未清除干净。
    6.施工工具不洁,桶、刷等沾有灰砂等。
    7.喷涂施工时,喷枪距物面过远,或气温高、漆的粘度大,或风压大,使喷漆颗粒未达物面时长p已干结成粒,导致粗糙。
    (三)防治方法
    l.对贮存时间长、材料性能不明的涂料,应作样板试验后再使用。
    2.涂料用前须调制搅拌均匀,过罗除去漆皮、砂粒等杂物,并待气泡散开后再使用。
    3.不同型号、不同性能的涂料严禁混用。
    4.刮风天气或尘土飞扬的场所不得进行施工,刚涂完的油漆要防尘土污染。   
    5.涂饰前,要按要求处理好基层,不能有凹凸不平处或粉尘。   
    6.保持漆桶、漆刷清洁,不要放在有灰尘污物的地面上,未用完的漆料,其上要加些溶剂或纸或塑料布遮盖,以防结皮或掉入灰砂。
    7.发现漆膜粗糙时,应用砂纸打磨光滑,清除灰尘后,再刷一遍面漆。
    对于高级装修,可用水砂纸或砂蜡打磨光滑平整,最后上光蜡或抛光膏出亮。
    五、漆膜皱纹
    (一)现象指涂层表面形成许多高低不平的棱脊痕迹,影响表面光滑和光亮。
    (二)原因
    1.刷漆时或刷完漆后,遇高温或太阳曝晒,以及催干剂加得过多,使涂膜内外干燥不匀,表面已干燥结膜,内部尚未干燥,形成皱纹。长油度的涂料,如防锈漆、油性调和漆最为显著。   
    2.在长油度漆膜上加涂短油度漆膜,也易产生皱纹。
    3.干燥快和干燥慢的涂料掺合使用。
    4.施涂不匀,底漆过厚未干透或粘度太大,漆膜表层先干结成膜,隔绝下层与空气的接触,导致外干里不干。
    5.气候骤冷或受煤气、二氧化碳的影响。
    6.涂料粘度过高。
    (三)防治方法   
    1.施涂中避免高温目晒,防止骤冷。当气温较低时可加入适量催干剂。   
    2.掌握涂料性能。酯胶调合漆含榈油较多,易产生皱纹,醇酸调和漆含树脂较多,不易产生皱纹。
    3.注意选用催干剂。宜用铝或锌的催干剂,少用铅或锰的催干剂。加入量要适度。
    4.不要在长油度的漆膜上加涂短油度涂料,或在底漆未完全干透时涂饰面漆。
    5.注意控制粘度。粘度大的涂料可适当加入稀释剂,使涂料易刷。当粘度较大又不能稀释时,要选刷毛短而硬的油刷进行涂饰。
    6.已产生皱纹的漆膜,待其干燥后,用水砂纸轻轻将皱纹打磨平整。严重者或将面层彻底清除,打磨平整后再涂刷面漆,或用腻子找平凹陷处,磨光后找补油漆,然后再做一遍面漆。
    六、漆膜“橘皮”
    (一)现象  漆膜表面呈现出许多圆形突起,形如橘子皮。
    (二)原因
    1.喷涂时,漆的粘度过大,压力太高,喷嘴太小,喷枪与物面距离远近不合适,或施工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使漆膜来不及流平就干燥,形成“橘皮”。
    2.漆膜中高挥发溶剂急剧挥发,产生强烈对流,使膜层破裂成小穴,未及二度流平时表面已干结。
    (三)防治方法
    1.漆料与稀释剂要配套。硝基漆的粘度大,应该用硝基漆稀释剂(香蕉水)适当兑稀。过氯乙烯漆,如用小口径喷枪,施工粘度应比硝基漆低得多,一般可加原漆量30~60%的过氯乙烯稀释剂兑掺使用。
    2.施工现场温度应在20℃左右,喷漆压力不宜太高,粘度要适中,喷嘴要略大一些,喷枪与物面保持适当的距离。刷漆时,粘度也不宜过大。
    3.对于有橘皮弊病的涂层,可用水砂纸将凸起部分磨平,凹陷部分再抹腻子,磨砂纸,找补油漆待干后,再满涂一遍漆。
    七、起泡
    (一)现象在漆膜与基层或面层与底层之间局部失去附着力,在漆膜干透后,出现大小不一的鼓泡。
    (二)原因
    1.基层处理不合要求,如木材含水率较高,或未将松脂囊等用虫胶漆片封闭,抹灰面内有潮气、碱或硝质,金属表面凹陷处积聚潮气或包含铁锈等,导致漆膜附着不良,在高温、日晒等条件下,蒸发、挥发而鼓泡。
    2.耐水性低的涂料用于浸水物体的涂饰,或底漆不干就涂面漆,油性腻子不于就进行下道工序等,都会导致下层干燥气体挥发而又不能排出,遇到上层漆膜的封闭而鼓泡。
    3.在油性调和漆、磁漆表面再施涂强溶剂的涂料或硝基纤维素漆,底层膨胀而产生气泡。
    4.喷涂时,压缩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与涂料混在一起,或涂刷的漆粘度太大,空气随漆刷夹带进入涂层,又不能随着溶剂一起挥发而产生气泡。
    (三)防治方法
    1.认真对待基层处理。在含水率高的木材、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基层上不得涂刷油漆。在金属表面刷漆必须把铁锈和污物清除干净。木材的节疤、松脂囊应作处理并用漆片封闭方可施涂。
    2.在潮湿或经常接触水的部位应选用耐水涂料。
    3.严格按规范操作。下层的油性腻子不干透、底漆不干透或有水,不得进行下道涂刷。
    4.涂料的粘度不宜太大,一次涂刷不宜过厚,喷涂使用的压缩空气要过滤,防止潮气进入漆膜中。
    5.对气泡轻微的,可待漆膜干透后,用水砂纸打磨平整,再补面漆。对气泡严重的,则应将其铲除,使基层干透,针对起泡原因进行处理,再涂面漆。
    八、“发笑”(收缩)
    (一)现象  涂料在被涂物表面收缩,成锯点齿、圆珠、针孔等形状,如水洒在蜡纸上一样,甚至斑斑点点露出底层。在清漆罩面和红丹漆的操作中发现较多。
    (二)原因
    1.底层涂料内有不干性稀释剂,如煤油、柴油,干燥后未及挥发就涂面漆。   
    2.底层有油污、蜡、潮气,影响了漆膜的附着力,漆膜的表面张力使漆膜收缩“发笑”。
    3.涂料中使用的干性油过稠,或涂层太薄或溶剂选用不当,挥发过快,涂层来不及流平。
    4.底层漆太光滑,使与面层的附着力小于面层涂料的表面张力而产生收缩。
    5.涂料粘度小,或颜料的润湿性差,或掺入了过多的有机硅油,都不易形成一层均匀的膜层,极易发生收缩。
    (三)防治方法   
    1.稀释涂料粘度要适中.选用挥发性较慢的溶剂。
    2.选用润湿性强的涂料.避免用纯酚醛树脂漆。
    3.尽量不在寒冷、潮湿、烟熏的环境下旋工。
    4.认真进行基层处理。施涂层不得有油污,蜡纸、潮气等。如基层太光滑时.可用肥皂水、酒精或溶剂擦一遍或用细砂纸打磨后再涂面漆。
    5.如在涂刚时发现有“发笑”现象,应立即停刷,并用汽油或松香水擦净物面,用布包石灰粉或滑石粉拍擦物面,再清扫干净或刷1~2遍漆片封闭。
    6.对收缩不严重的可在旌涂时反复理顺;收缩严重的要全部干透后,打磨平整再重新施涂。
    7.对双组分或多组分的涂料要搅拌均匀后才能施工。硅油掺量要适当。使用没有油和水的压缩空气进行喷涂。
    九、发汗
    (一)现象面漆漆膜被局部溶解,并渗至表面。
    (二)原因
    1.树脂含量较少的亚麻仁油或熟油膜,容易溶解面漆漆膜。
    2.施工环境潮湿、黑暗、湿热、通风不良使漆膜表面水分凝聚而产生“发汗”。
    3.金属表面油污未除尽,或旧漆面的残余石蜡、矿物油等处理不彻底,涂饰硝基漆后透入漆膜,使之重新软化。
    (三)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涂料。
    2.施工环境要干燥、通风,采光良好。
    3.基层表面的油污要清除干净。
    4.对有“发汗”弊病的漆膜,要加强通风,促使其氧化聚合,达到完全干燥。
    十、显刷纹
    (一)现象在漆膜上留有刷毛痕迹,干后出现一丝丝高低不平的刷纹,使漆膜厚薄不均,这种现象在一些颜料含量高的油漆中较为多见。
    (二)原因
    1.油漆中填料的吸油量大,在颜料中有水分存在,油漆中的油质不足等都会造成油漆的流平性差,涂刷后漆膜显露刷纹。
    2.涂料贮存时间较长,遇水形成乳化悬浮体,使涂料粘度增大呈现假厚状态;涂料中挥发性溶剂过多,或涂料的粘度较大等,漆膜都易留下刷痕。
    3.油刷太小或刷毛太硬,易出现漆膜未流平表面已干燥,因而刷痕较重。
    4.磁漆比油性漆易显露刷纹。
    (三)防治方法
    1.选择优良的涂料,不使用挥发性快的溶剂,涂料的粘度要调配适中。
    2.使用磁性漆时用较软的漆刷,理油漆动作要轻巧,顺木纹的方向平行操作。
    3.发现漆膜有较严重的刷纹时,要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光滑,然后再涂刷一遍面漆。
    十一、木纹浑浊
    (一)现象清色油漆涂饰后,如显露木纹不清晰、漆膜不透彻、不光亮,则为木纹浑浊。
    (二)原因
    1.油色存放的时间较长,颜料下沉,造成上部浅下部深,操作时未搅拌均匀,涂刷颜色较深处覆盖木纹而浑浊。
    2.木材质地不同,着色不均匀。一般木材软者易着色,硬者不易着色。
    3.操作技术不熟练,重刷处色深,刷毛太硬或太软也容易造成色泽不一致。
    (三)防治方法
    1.木材染色颜料宜选酒色或水色,尽量不使用油色。木材本身色泽不一致时,深色部分可采用漂白脱色方法,破坏木质素使之变浅后再进行木材染色,浅色部分可进行染色,使色调统一。   
    2.用比重较大的颜料配制的染色材料,使用时要经常搅拌,保持颜色均匀。
    3.对于不同的材质基层,应选用不同施工方法染色;操作要迅速、熟练,防止重叠反复涂刷,个别部位可进行修色,取得色调一致。
    4.发现木纹浑浊、色泽深浅不一较严重时,必须将涂层全部清洗干净,然后再重新刷色。
  十二、胶状物析出
  (一)现象  漆膜产生胶状物或硬块,影响漆膜的美观和使用寿命。
    (二)原因
    1.稀释剂溶解力差,致使涂料里面的胶状物不能全部溶解而部分析出。稀释时,先出现浑浊,最后析出胶状物,虽尽力搅拌也难于溶解,此种现象在清漆中较为多见。
    2.色漆析出的胶体能与颜料结成硬块,稀释硝基漆中的硝化棉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即析出;乳化漆中加入水量也有一定限度,加水量超出限量对乳化系统产生破坏,一旦析出就难以补救。
    (三)防治方法
    1.人造树脂涂料,如酯胶(松香甘油酯)、硝化纤维等,应避免用汽油、松节油稀释,而宜用甲苯二甲苯等稀释。
    2.对稀释剂与主要成膜物质间是否匹配无把握时,可将涂料在玻璃上涂一薄层,进行观察,看是否析出,不得使用有严重析出的涂料。
    3.硝基漆有析出现象时可加一些强溶剂,如丙酮等,使之再溶化。
    4.已发生析出的漆膜,可用水砂纸打磨光滑,再涂一层面漆。
    十三、咬底
    (一)现象漆面中的溶剂把底漆膜软化,影响底漆与基层的附着力,使漆膜破坏,称为咬底。
    (二)原因
    1.对于油脂漆膜、醇酸漆膜以及干性油改性的二些合成树脂漆膜,未经高度氧化和聚合成膜之前,一旦与强溶剂相遇,底漆膜就会被侵蚀。如底漆用油性酚醛漆,面漆使用硝基漆,则硝基漆中的溶剂就会把油性酚醛漆咬起,并与原附着基层分开。
    2.底漆未完全干燥就涂面漆,面漆中的溶剂极易将底漆溶解软化,引起咬底。醇酸漆含有较强的溶剂,如果第一遍漆未充分干燥即进行第二遍涂饰,则第一遍漆膜也会被咬起。
    3.涂刷面漆时操作不迅速、反复涂刷次数过多,或用硝基漆等涂刷,则易产生咬底现象。
    (三)防治方法
    1.底漆完全干燥后再涂刷面漆。
    2.涂料和溶剂、腻子应配套使用,如果用不同的涂料在油性漆表面作溶剂较强的面漆,可在底漆完全干透后,涂刷2~3遍虫胶漆作隔离层再刷面漆。
    3.涂刷溶剂性的涂料时,要技术熟练,操作准确、迅速,防止反复涂刷:
    4.如有轻微咬底,在不影响质量时可不进行处理。较严重时需将涂层全部铲除干净,待基层干燥后再选用同一品种的涂料进行涂饰。
    十四、浮色(发花)
    (一)现象  当两种以上颜色配合色漆在涂刷中或干燥成漆膜时,油漆表面上有一小部着色颜料脱离颜料本身分离到漆膜面上层,产生漆泡,但并无斑点发生,漆膜湿时色淡,干后较深。在漆膜面上出现不同斑纹或直线丝纹,称为浮色,有时在清漆中也会发生浮色。
    (二)原因
    1.涂料中的颜料因比重及粉粒大小不同,重的下沉,轻的上浮。颜料的湿润性不好,与液料不易混合;颜料中含有空气,因而上升;颜料的吸潮性大,如碳黑与铁蓝很容易在空气中吸收水气,从而在漆膜面上出现不同颜色的斑纹、丝纹。颜料的溶解性大,如有机颜料大红粉易泛金光;颜料吸油量大的,以及使用桐油、梓油等都易发生发花现象。
    2.两种以上的颜料配制成的色漆,因颜料的比重不同,产生浮沉现象,使用时未调合均匀就进行涂饰。
    3.刷子毛太粗、太硬,在涂刷时易出现浮色或走线现象。
    (三)防治方法
    1.选择良好的涂料,新材料试验后再使用。遇有发花的涂料,应针对发花的原因加入适量的保护胶(如用干酪素、聚乙烯醇等),或加入适量的润湿剂(如甲基硅油),或加入适量低沸点溶剂,或将色漆贮存一定时间后再用。
    2.使用含有比重大的颜料时,最好选用软毛漆刷。涂刷时要经常反复搅拌均匀,以防止沉淀。
    3.对于有发花弊病的涂层,可选用优良的涂料,用软毛刷刷一遍面漆。
    十五、倒光
    (一)现象漆膜干燥后,表面无光泽或有一层白雾状物凝聚在漆膜上(有时呈蓝色光彩),有的浑浊或呈半透明牛奶色,称漆膜倒光。这种现象在涂漆后立即产生,或在几小时后出现。
    (二)原因
    1.涂刷油漆时,如空气湿度过大或有水蒸气凝聚,或遇有烟熏,油漆干后易产生倒光。
    2.在阴雨天或冬天使用漆片液(虫胶漆)涂刷,由于含有低沸点溶剂及稀释剂,易产生倒光。
    3.喷漆工具中有水分带入漆料,在漆膜上也会形成倒光。
    4.在木材基层含有吸水的碱性植物胶,或金属表面有油渍,喷涂硝基漆后,易发雾或泛白。
    (三)防治方法
    1.在阴雨季、严冬天气或潮湿环境中,不宜进行醇溶性漆或硝基漆施工。如必须施工时,应提高环境温度至15~20℃,降低漆中溶剂的挥发率,或加入少量防止漆膜发白的防潮剂,如选用挥发较慢的丁醇及杂醇油、乳酸乙脂、丁脂、二丙酮醇等。
    2.喷漆时,使用经过防水器处理的压缩空气,防止水分混入漆中。
    3.对于木材、金属等基层表面,涂漆前必须处理干净,不得有污物和油漆。
    4.发现漆膜倒光,可用远红外线照射,促使漆膜干燥;漆膜自然干燥水分蒸发后,倒光也自行消失,但时间较长。
    5.在倒光的漆膜表面,涂一薄层加有防潮剂的涂料。
    十六、锈斑   
    (一)现象  钢铁基层涂漆后,漆膜表面开始略透黄色,然后逐渐破裂出现锈迹称为漆膜锈斑。
    (二)原因
    1.涂饰出现针孔等弊病或有漏漆空白点时,易产生锈斑。   
    2.基层表面的铁锈、酸液、盐水、水分等未清除干净,产生铁锈。基层锈蚀,漆膜破坏造成生锈。
    3.漆膜太薄,水气或腐蚀气体透过膜层到达涂层内部的钢铁基层表面,产生针蚀,进而生锈。
    (三)防治方法
    1.涂漆前,先把钢铁表面的锈斑消除干净,并在处理后尽快涂上底漆,防止再生锈。
    2.钢铁表面涂普通防锈漆时漆膜要略厚二些,最好涂两遍,并防止出现针孔或漏漆等弊病。
    3.凡已产生锈蚀的漆膜,要铲除漆膜,并进行除锈处理,然后重做底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