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霸王乌江自刎的传说

        今安徽和县乌江畔的乌江镇,是项羽在“垓下之围”后兵败自刎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关于项羽和虞姬的传说,并留有一些遗迹,还有一座颇具规模的霸王庙。可惜在林彪、“四人帮”横行之时,这霸王庙也遭到了破坏。如果你来到乌江边,乡亲们就会热心地指点着说,那里是乌江亭长要用小船渡项羽过江,项羽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而不肯上船的津口;那里是项羽的乌骓马被单独送到对江,因怀恋故主而滚跃自戕的“滚马滩”,马鞍飞落一旁,就化成了如今已是我国钢铁基地之一的马鞍山;等等。
        解放初期的霸王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古老建筑,掩映在一片苍翠的松柏林中。门首高悬着“拔山盖世”的金字横匾,两旁是“山襟水带”、“虎啸龙吟”的红底黑字对联。进大门,正中是三开间的大殿。中央供奉着霸王和虞姬的神像。据记载,唐以前这里已建有霸王庙,历代又经修葺和扩建。这神像是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重塑的,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很有一番英雄气概、美人情态。那项羽的塑像壮实英伟,黝黑的脸上,一对“重瞳”炯炯虎视,眉宇问逐出一股杀气,突颌高颧,须髯如戟,很能表现项羽那刚愎、傺悍、执着的性格特点。西边的虞姬像,明眸皓齿,具有我国古代妇女那种娴静、刚健兼而有之的形象。看了这一对塑像,不禁使人想起项羽兵败垓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对着心爱的虞美人悲歌当哭,刚肠百折的那一段故事来。
        大殿的两侧各有厢屋。东厢安放着项羽的另一具木雕像,高大逾常人,手执纸扇,别有一种能作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遇兮骓不逝”的名句的儒雅气质。西厢放着一只旱船、一只木龛。那刻工精致的彩绘旱船,象征着乌江人民切望把兵败落荒、逃来乌江边上的西楚霸王送回江东的善良意愿。据说,旧时乌江人民每年还举行一次“霸王会”,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抬划着舟轿,打着吆喝,唱着俚曲,在笙箫管笛和爆竹声中,出游周围村镇,表示要将这位不服输的古代英雄送回江东去。
        庙后,是项羽的“衣冠冢”,冢前有“西楚霸王之墓”碑石一方,是明万历年间重修时树立的。墓上遍植松柏,风过处,松涛阵阵,不由得不使人联想起楚汉争霸的最后决战中那风萧萧,马悲嘶,剑拔弩张,血肉横飞的悲壮场景。
        霸王庙前有一大块青青的草坪,当年韩信知道这儿是项羽兵败退走必经之路,就在草地上用甜而粘的饴糖写了“项羽必败”四个大字。近处的蚂蚁纷纷闻香而至,结果都钉在饴糖上面。待项羽逃到这儿,看到蚂蚁组成的那四个字,认为天意已定,斗志才彻底瓦解,咬咬牙自刎在乌江边上。
        关于虞姬,乌江人民也有一些美好的传说。据说虞姬是古吴人,出身名门,姿色倾城,博览群书,胸怀大志。许多人给她做媒,她却说:“诸侯混战,烽火漫天,黎民离乡背井,痛不欲生。国且不保,何以婚为!”都拒绝了。她还声言:欲娶我者亦不难,能举得文庙千斤之鼎者,毋须媒聘,即以身许之。自此一班纨祷子弟只好望洋而兴叹。一日,虞姬携婢仆谒拜文庙,见庙前一黑脸彪形大汉单手将千斤铜鼎撑举过头,周围一片喝采声。这大汉就是项羽。虞姬顾不得男女之嫌,上前称赞项羽说:“君大智大勇,膂力过人,国中统一唯君是望。”后便回家禀明父亲,与项羽结成了良缘。项羽也因此而威名大振,不几日就聚集了八千子弟兵。所以这里有人解释“一举两得”这成语乃源出项羽庙前举鼎,一得虞姬,二得精兵。这倒也是与众说不同的。当地人还说,项羽陷入重围,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后,虞姬随即自刎。项羽舍不得离弃她,在突围时把她的尸体带在马上,直到退至江浦县的一个山圹口上,才忍痛把她掷下圹去。虞姬生前,原插戴着一朵兰花,到尸体被掷下圹里时,忽然兰香四溢,百里之内都可以闻得到。所以这个圹就起名为““兰花圹”。一位老人还说:项羽太骄矜恃勇,刚愎自用,做了错事不认错,不能象刘邦那样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听得进臣下的意见。遇到挫折,他又是如此的“英雄气短”,竟以一死了之,这才真正辜负了虞姬和江东父老的期望。
        滔滔楚江,烟波千里,当人们在这儿看到了项羽和虞姬的塑像,听到了那些传说以后,如果再读一读宋代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的诗句:“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怎能不对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世之雄的悲惨下场感慨万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