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翔翎技巧——踢毽子琐谈

        踢毽子,是我国流行很广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能增强内脏器官机能,发达肌肉(特别是下肢),训练人的灵活性和平衡力,促进身体健康。
        踢毽子起源于何时?这是研究中国体育史的专家们颇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据目前公认的一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踢毽子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唐朝时《高僧传》二集卷十九《佛陀禅师传》中说:跋陀到洛阳去,路上见到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踢五百下,观众赞叹。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最初的祖师。他欣赏惠光人小艺高胆大,便把他吸收为少林寺小和尚。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一书中,对踢毽子作了详细介绍:“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名色……。”明、清时,关于踢毽子的记载就更多了。而且已发展为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这可从清代阮葵生所著《茶余客话》中找到佐证。
        在我国,不少体育运动都有它的“故乡”,如“游泳之乡”东莞,“足球之乡”梅县,“排球之乡”台山……。踢毽子运动也有“踢毽之乡”,那就是河北承德。在那里,几乎家家有毽,人人会踢。当地的新年,是踢毽子的节日,男女老少,结伴出门,街头巷尾,毽羽飞舞,甚是热闹。
        京津两地,踢毽子也极为风行。解放初期,北京有个杂技名角谭俊川,踢得一脚好毽子,被誉为“毽儿谭”。他从小喜爱踢毽,简直入了迷,终于练就了一套绝招儿。他七十八岁时,还能一口气平踢六千多下。一只普普通通的毽子,在他的脚下,能踢出二三十套动作,譬如串蔓儿、三条腿、钓鱼、拉燕、飞葫芦、跳铁门坎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他还能用膝头踢,用脚底踢;正踢、反踢、前踢、后踢,并能运用头顶和鼻尖动作把各种踢法交织起来,编成一套套的花样,毽飞人舞,矫健多姿。北京还曾有一个名叫宋惠玲的女子踢毽能手,可以把三个毽子全踢到头上顶着的一个小碟子里。天津的老毽手周占元就更“神”了,他最拿手的一招是能把四个毽子踢到头顶上的四个小碟子里去。他练习这个“绝招”,是从踢扁石子开始的,石头子是滑的,踢到头上就掉下来,他花了两年时间才掌握这个技术。他进而再练习把毽子踢到头顶着的扁石子上,最后他把扁石子换成了小碟子。周占元在把每个毽子踢到头顶上小碟子里时,还要做各种花样动作,如用脚绕毽子一圈,踢起来把脚抬起用鞋底把毽子接住等等,技巧难度之高,令人咋舌。
        毽子的踢法,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北方踢法的特点刚劲,南方踢法的特点柔软。但是不论何种踢法,基本动作不外乎四种:盘(平踢)、磕(用膝盖踢)、拐(用脚的外侧踢)、蹦(用脚尖踢)。在这基础上,可以运用单脚踢、双脚踢、数人集体踢,以及手脚、头脚配合动作等,变出各种花样来。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花式踢法:
        (一)绕圈踢一脚平踢一次或拐踢一次,身体原地旋转一周,不等毽子落地再踢一次,身体再旋转……这样连着踢。
        (二)缠丝用右脚平踢一次,踢后这只脚立刻从毽子上方向下绕一个小圈,再用脚尖蹦踢一次。
        (三)穿圆环用脚内侧将毽子踢起,再用两手在胸前搭成一个圆环,让毽子由圆环中间穿过落下,再用脚踢起,如此反复进行。
        (四)跨毽踢  用右手抛起毽子,待毽下落时,抬起左脚从毽子上面跨过,同时右脚摆到左腿后面,用脚内侧将毽子踢起。
        (五)踢十字左脚平踢,右脚拐踢,左脚拐踢,右脚平踢把毽子钩向身后,左脚跟从身后把毽子踢回身前,右脚尖蹦踢,左脚平踢,右脚平踢。这八个动作连贯起来算一套。
       (六)脚底踢右手持毽置于身后抛起,待毽下落,两腿同时屈膝,小腿后举,用任何一脚底(或脚跟)将毽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