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化纤史话

        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饲蚕缫丝纺织绸缎的方法。此后约一千八百年,中国丝绸大量地经“丝绸之路”,通过罗马转运到欧洲各地,同时也传去了育蚕、织绸的工艺。到了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觉得,仅靠蚕儿那小小嘴巴所吐的丝,是不能满足人们穿着绸缎的需要的。他们力图找出人类自己造丝的道路。
        一六六四年,英国的生物学家霍克,在系统地研究了蛾蝶类昆虫的生理结构之后,发表了令人鼓舞的文章。他肯定人类完全可能用人工生产出丝来。一斤丝棉,要由一千多条蚕结的茧制成。如果人类能离开蚕茧大规模地生产丝,那该多好啊!——霍克的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和工商业者的注意。
        接着,法国的自然科学家卜翁,因为要探索蜘蛛吐丝结网的奥秘,饲养大量蜘蛛,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发现,蜘蛛的丝是由它用肚子里的粘液喷射到空气中凝结而成。于是,他剖开许多蜘蛛的腹壁,取出它们分泌粘液的胶囊,收集大量粘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的手套,但又细又脆,不能遇水。这一副手套,至今还保存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中。
        一八五五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钻研,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精里,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可以制造出能用来抽丝的粘液。这是人工造丝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这种丝,后来称之为硝酸丝。一八八九年,法国人查顿用他自己合成的硝酸丝加工织成了一件色彩绚丽、光耀夺目的衬衣。这是世界上第一件用人造丝制成的衣服,当时轰动了整个欧洲。
        但是,硝酸丝的原料仍得仰给于农业上的棉花。农民与其种了棉花再加工成硝酸丝,不如直接育蚕缫丝;其次,硝酸丝的制品很不结实,易燃程度相当于“赛璐珞”,穿在身上,有“引火烧身”之虞。
        一八九一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在硝酸丝研究的启发下,发明了以木材、芦苇、甘蔗渣制造粘液的方法。这些原料同棉花一样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用它们制成的粘液同样可以抽丝织绸。这一发明为人造丝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九。五年,英国建成了第一座粘胶纤维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这种产品,因为是利用自然植物固有的纤维为原料的,所以称之为“再生纤维素纤维”,通俗的说法叫做“人造纤维”。在我国管它日旷粘纤”。   
        人造纤维的原料来源,还是没有脱离农林副业作物的范围。其中,特别是木材,用途很广,不能予取予求地满足化纤工业的要求,人们还必须考虑用别的物质来代替它。
        一九一三年,德国制成了以塑料——聚氯乙烯为原料的氯纶纤维;一九二四年,德国人又发明了以聚乙烯醇制成的维尼纶并大规模生产。可惜得很,当时的那种维尼纶遇到水就会溶化,如果用它制成衬衣穿上,遇到一场大雨会变成赤身裸体,显然不是理想的制衣材料。但是,德国人在第二次大战中,用它来制成水雷上面的降落伞,飞机布雷,降落伞碰到海水就化为乌有,可使敌方发现不了。——维尼纶这一畏水的缺点,直到二十多年后,才由日本化学家樱田一郎等人所克服。一九五0年,它在日本投产上市。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不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真正用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如一九三五年发明的锦纶,一九四四年发明的涤纶和腈纶等等。它们的原料,最早取自煤焦油或煤,后来又转为石油和天然气。这种利用工业原料及其副产品制成的纤维,通称为合成纤维。
        化学纤维和蚕丝、棉花相比,当然要优越得多。它们的生产可以少受或不受农业生产上的一些限制,而且成本低,产量高。比如,一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制成一百六十公斤人造纤维,织成一千五百米衣料,相当于三十二万条蚕所结的蚕茧。又如,十万吨合成纤维的原料不过一百多万吨石油,可以制成两亿套衣服,相当于十万人种植的二百万亩棉田。
        当然,化学纤维还有一些缺点,如透气性差、吸水性能不好等等。但是,人们既然能从无到有把它们制造出来,也一定能使它们从不完美臻于完美。化纤工业必将有无限广阔的美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