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是新中国的国歌,其实,中国在近代还出现过多首国歌。这些国歌是如何确立的?其间又经历了哪些波折?其细节恐怕已少为人知,本文据有关史料试做梳理。
中国的国歌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当时,具有深厚音乐素养的曾纪泽出任清政府驻英公使兼驻俄公使,鉴于本国无国歌而“作乐章一首,兼排宫商,以为国调 ”,“名曰《华祝歌》”,以应外交礼仪。曾一度将《华祝歌》上报清政府作为国乐,未被采纳。1885年,曾离任回国,临时充作“国调”的《华祝歌》也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梁启超、杨度、李叔同等都曾创作过类似国歌的爱国歌曲
后来,一批爱国志士为激发国人的民族意识、抵御列强侵略,曾创作了一些类似国歌的爱国歌曲,如借用日本歌《君之代》曲调的《一统旧江山》,梁启超作词、日本横滨大同学校作曲的《爱国歌》,夏颂莱作词、谱曲的《何日醒》,石更词、辛汉曲的《中国男儿》,杨度词、沈心工曲的《黄河》,李叔同作词、谱曲的《祖国歌》、《我的国》等。其中以李叔同所作的两首歌影响最大,其《祖国歌》曰
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昙花一现的第一首国歌
1910年,曾到日本考察过音乐的礼部左参议曹广权,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既自奏国乐”,而“我国国乐从前由出使大臣曾纪泽权宜编制,声调缓慢,至今各国常致疑问”,他奏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1911年10月4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三)由皇帝批谕内阁“典礼院会奏,遵旨编制国乐专章一折;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前因国乐未有专章,谕令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该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
其歌词为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胞,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词作者为文学大家严复,由着名昆剧、京剧艺术家溥侗以皇室颂歌曲谱改写成新式乐谱。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式国歌。
6天后,武昌首义,清王朝灭亡,这首“国乐”也就随之寿终正寝了。
未正式公布为国歌却在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上演奏的《卿云歌》
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征集国歌的广告。同年2月25日第22号的《临时政府公报》,刊登出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国歌拟稿一首——《亚东开化中华早》。歌词为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由沈心工作词、邹华民谱曲的《中华民国立国纪念歌》,其歌词是
伟哉,吾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共奋精神,共出气力,共捐血肉,清除四千余年专制政府之毒,建立亿千万年民主共和之国。而今而后,凡我华人,如手如足,勤勤恳恳,整整齐齐,和和睦睦;兴我实业,修我武备,昌我教育。立愿与全世界共享和平之福。
截至同年11月30日,共征集到歌词稿件300余件。这些稿件不少曾刊载于报刊,以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经评审,300多稿件无一篇入选。主持者遂变更办法,于1913年2月26日分函约请蔡元培、张謇、梁启超等15位大家各自撰写歌词,再行征求曲谱。这些人中仅章太炎、张謇、钱恂、汪荣宝四人应约撰写了歌词。
后经教育部评选,众议院议员汪荣宝(衮甫)的《卿云歌》入选。其歌词是
卿云灿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北平开幕,按照各国惯例,开幕典礼应奏国歌。大典将近,内务部急忙转请教育部将《卿云歌》交由侨居法国的比利时作曲家约翰哈士东作曲。但是这首歌既未正式公布为国歌,也未流传开。音乐界称此歌为第一次《卿云歌》。
由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国歌
1919年11月24日,教育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歌研究会”。到1920年4月,研究会决定采纳邓萃英的建议,将原汪荣宝创作的《卿云歌》末两句删去,作为新国歌,并公推萧友梅、杨仲子、王露、吴瞿安等四位音乐家分别作曲。研究会经过认真挑选,决定采用刚从德国留学归国的古琴名家萧友梅的曲谱,并请萧分制钢琴伴奏乐谱三种。
1920年10月,教育部将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提交国务会议讨论。1921年3月25日,国务院请总统徐世昌核准,自7月1日起,“准如拟办理,即由教育部通行遵照”。教育部“通咨各省施行”。这样,由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便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首正式国歌。我国历史上第二首正式国歌,因遭到社会舆论反对,未能流行,后成为袁世凯的“挽歌”。
传唱颇广的代行国歌《国民革命歌》
1926年7月2日,在广州九曜坊省教育会举行的国民政府教育行政会议上,通过了《推行国歌案》。其决议之一是:“在国歌未颁布以前,卿云歌以国民革命歌代之。”
《国民革命歌》词作者系黄埔军校政治部一位职员,曲调系用一首法国民歌。歌词为: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这首代行国歌的《国民革命歌》,随着北伐军的步伐而传遍中华大地,久唱不衰。
孙中山训词成为国歌
1930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七十八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在国歌未制定以前,可以党歌代用”。后来,国民政府责成教育部着手征集、制定国歌。但尽管征集截止日期一拖再拖,却无一合格者。此事只得搁置下来。至1936年,教育部再次组织国歌编制委员会,公开征集。至1937年春结束,应征者又有1700余人,稿件3000余件,仍无一首入选。
1937年6月3日,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四十五次常务委员会议决定:
关于国歌歌词之编制,业经会同审查,佥以国歌之成,必有其历史,现行党歌,为总理训词,自十三年以来,其始用于国民革命军,其继已普及于全国,各友邦亦皆习用,今若另制,转嫌生强。细阅教育部所选各稿,虽各有所长,而亦各有所短,已由国歌编制研究会加以签注。现行党歌意义,所包至广。所有中国立国之大本,均已包涵于三民主义。其中“吾党”二字,说者以为专指本党而言,以为提议另制国歌之原因。惟“吾党”二字,依广义解释,与“吾人”同义。总理手创民国,即以其训词作为国歌,藉资全国人民之景仰,尤为至当。拟请明定即以现行党歌为国歌。
孙中山于1924年6月16日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的训词是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据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回忆,这首训词出自南社社友、时任孙中山秘书、粤人易大庵的手笔。后被国民党政府权充“国歌”(也是我国历史上第四首国歌)。
中国近代国歌在几十年的演变中,除上所列举,还有一些曾流行一时、并一度代充“国歌”的歌,如:徐谦作词、沈彭年作曲、流行于广东一带的《广东军政府歌》;佚名的《美哉中华》;佚名作词、借用英国国歌曲谱的《中华美地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