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柔助元灭宋半途而废之后,儿子张弘范继承父亲遗志,毅然扛起了灭宋大旗。经过十年喋血,最终协助元蒙灭掉了腐败无能的南宋王朝,促成了元蒙对全国的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然而因为张弘范是汉族人,他亲手灭掉的南宋又是汉族政权,他实现的是少数民族对中国的统治,所以历史上中原汉族人站在自身民族利益角度,一直对他的作为不做原谅而骂名如潮。
崭露头角,首战得胜
张弘范(1238-1280,保定人)是张柔第九子。张家在元初是着名的藏书之家,据说藏书过万卷。而且张柔对后代十分注重师承家教,长期延聘名流在家充任教师,教育后代。在父兄师友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张弘范得到了全面发展,20岁时即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不仅武功精进,善骑射,口才还很好,并善于应对,诗歌也写得很有特色。后来成为元初继他父亲张柔之后,为元蒙服务的汉族第二代翘楚。
1260年,忽必烈成功平息阿里不哥夺权之乱后,继承汗位,改元中统。这时张弘范在忽必烈的视野中已经崭露头角,成为一个重要的青年将领:24岁被忽必烈任命为御用局总管,26岁任命为行军总管,28岁又任为顺天路总管,忽必烈还把金虎符也交给他。
1269年,宋元激战襄樊。元军总指挥是蒙古人左丞相伯颜,他发现自己带领的部队中有不少由平叛而改编的军人极难管束,急需一个既有能力又得军心的将领来统帅他们。忽必烈立刻想到了张弘范。遂马上任命他为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协助伯颜发动总攻。
这是张弘范投身灭宋事业的第一仗。他建议伯颜在围困襄阳的同时,外围重点一是应切断襄阳的粮道,二是派重兵切断襄阳和樊城的联系,先打下樊城。伯颜采纳了他的建议。在实施建议中,张弘范身先士卒,轮番猛扑,轻伤不下火线。他带头阻断万山粮道,攻打樊城。终于,坚守樊城和襄阳的南宋守军,经过几年奋起抵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元蒙军队的占领而告终。从此,南宋的门户洞开,再难阻挡南下的元蒙军队。
张弘范师出有名一炮打响,自此蒙古人上下对张弘范更是刮目相看,忽必烈高兴的奖励他锦衣、白金、宝鞍等物。
充当主力,夺取临安
1274年,南宋4岁恭帝即位,谢太后临朝。元蒙军队挟胜利余威,即开始对南宋展开第二轮全面攻势。张弘范仍然是大军主力,由襄阳顺汉水而下。 1275年,张弘范于池州、鲁港一战,将南宋水陆两军主力消灭殆尽,张弘范军入建康(今南京)。
攻占建康后,南宋的京城临安危在旦夕。可怜的谢太后速征南宋各路诸将回京勤王,结果各路将领大都你推我躲没人前来。危难之中只有张世杰、文天祥两将领响应,急率部入卫临安,来解皇帝之危。
这个张世杰是汉族人,老家范阳(今涿州),原在张柔部下当兵。后因故离开张柔,投奔南宋,立志为保卫汉族政权而战。因两人都姓张,所以有记载说他们血统上是同宗族,但走的道路却完全不一样。张弘范见对手是自己的叛将老乡,怒不可遏,主动向忽必烈提出他的部队不必休整,可以立即投入战斗。
这时的张世杰心怀胜算,他原计划与文天祥一起,互相配合,合兵拒敌,背城一战。按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计划。然而他的这一计划却受到了南宋丞相陈宜中的百般阻挠,昏庸的陈宜中不让文天祥去外围作战。无奈张世杰只有孤军面敌,于1275年秋七月率水军与张弘范的部队在焦山展开了殊死战斗。这场恶战的结果,因为双方力量悬殊,张世杰惨败,南宋万余汉族儿女的鲜血染红了焦山周围的江面。张弘范大获全胜,获忽必烈赐拔都(勇士的意思)的荣誉称号,并得授亳州万户。
张世杰惨败后,南宋丞相陈宜中见大势已去,丢下皇族成员只身逃跑。已没有任何指望的谢太后苦熬了几个月只有决定投降,于1276 年农历正月,派宗室成员携传国玉玺及降表赴元军大本营乞和。降表中竟然对元蒙统治者叔侄相称,可见宋室已经卑微到何种程度。元蒙左丞相伯颜便派遣张弘范进入并接管临安城。三月,宋幼主恭帝及太后等均被元蒙部队押解北送至大都。
1277年,元军凯旋,张弘范又加官进爵,被授予镇国上将军的军阶,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这时张弘范四十岁,已经是元蒙武职官员中从二品大员了。
斩草除根,亲手亡宋
不甘心失败的文天祥、张世杰二人,于恭帝被押走的当年,又拥立了小皇帝端宗(赵昰)。不料到1278年四月,端宗被迫刚逃到广州,就病死于硐州岛上(今广东雷州湾上一岛)。为了坚持斗争,文天祥、张世杰他们又于广东新会拥立6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从而使南方广大不愿投降的南宋臣民们又看到了希望。
元蒙政府对此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决定再派张弘范前去作彻底剿灭。并且授予他“蒙古汉军都元帅”的头衔,意思是为了完成这次任务,他可以直接指挥蒙古军人。这是前所未有打破常规的。张弘范对此受宠若惊,所以当忽必烈要赐给他锦衣、玉带等贵重的物品时,他一律不要,只要求赐与他可以打仗使用的剑、甲即可。
忽必烈见此更是高兴,立即命令左右把武库中最好的剑与甲陈列在大殿上,任张弘范自由选择。剑、甲选好后,忽必烈指着一把剑郑重地告诉他:“不听命令的任何人,你可以用这把剑处死他。”这实际上成了张弘范的“尚方宝剑”。并立即拨给他由蒙汉混合组成的水陆精兵共两万人。
南征出发,张弘范军锋所向,沿海的漳、潮、惠、潭、广、琼诸州,相继告捷。张弘范军与文天祥所部在潮州五坡岭(今广东海丰)相遇。宋军寡不敌众,文天祥被俘。1279年正月,张弘范水军大举进攻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南)。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当张弘范这支舰队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文天祥感触万端,想到当年在赣州起兵时曾经路过这里,自己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决心更加坚定。
恰巧张弘范来要求文天祥给仍在誓死抵抗的张世杰写一封劝降信。于是作了一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诗交给张弘范算作回答,表示断然拒绝。
这时的张世杰尚拥有战舰一千艘,他采取了守势,把舰只排成一字阵,联结在一起,企图死守。张弘范三次劝降不成,便采用封锁海口的办法,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被困,取海水解渴,纷纷呕吐,士兵们疲惫不堪。张弘范遂发动总攻,用炮石、火箭作掩护,攻入宋舰队主力。元军立即跳上宋船,短兵相接。可怜又渴又饿的南宋军人,哪还有丝毫抵抗能力?元军连杀带推,全部让他们葬身海底。
宋左丞相陆秀夫见事已至此,带着深深的绝望,赶紧先驱使自己的妻、子跳海自杀。然后自己抱着年仅7岁的宋帝赵昺,也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一天,残余的宋军、官员及家眷也跟着纷纷跳海殉国,据史载跳海者有数万之众。可见场面之惨烈。
张世杰带十余舰冲出重围,以图招集旧部,找寻赵氏宗室后裔再图恢复。也是天要彻底亡宋,张世杰他们冲出不久就遇上了飓风大浪,舰船全部颠覆,所有人包括张世杰均葬身大海。至此,南宋政权随着众人的先后跳海也就永远的被大海埋葬了。
崖山,这座海边的孤山,成了1279年南宋政权灭亡的最后见证。
内疚、荣誉和早夭
据载,张弘范彻底灭南宋之后,在崖山之阳,曾勒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其志得意满可见一斑。然而江南南宋遗民对张弘范已恨入骨髓,骂声鼎沸。见他如此不顾廉耻,有人气愤之极,就在他的刻字前偷偷加了个“宋”字,使原记功石成了“宋张弘范灭宋于此”。意在羞辱和咒骂这位为异族服务屠杀同胞的汉族人。
其实张弘范虽然胜利了,他对此不是没有过反省。这反省体现在他在结束战斗后所写的一首《述怀》诗中:“磨剑剑石石鼎裂,饮马长江江水竭。我军百万战袍红,尽是江南儿女血”。诗中的“我军”指的就是元帝国的军队,而被“我军”屠戮的“江南儿女”则是指与张弘范同属汉族的南宋子民。诗中充满了对他从事的战争功业的矛盾、痛苦和内疚。当然,那时的他还意识不到元兴宋灭这是历史的选择,所以才有了那么些许的自责。
不管怎样说,接下来迎接张弘范的是元蒙处处的鲜花和掌声。1279年农历十月,张弘范班师还朝,忽必烈特别在内殿设宴专为他洗尘,巨大的荣誉和褒扬一直在包围着他。估计此时的他早已把由成千上万南方汉人的鲜血和枯骨产生的自责忘却了吧。
然而,上天并不总是眷顾他。庆功会刚刚开过,加官晋爵刚刚到手,张弘范的身体就被不明原因的疾病而击垮。1280年刚刚过了新年,窗外朔风凛冽,从北方沙漠刮来的含沙大风,像催命一样昏天黑地呼啸着在他的病室外狂吹不已。刚刚捱到正月初十,他便怀着对周围一切的无限留恋,无奈的闭上了双眼,享年才四十三岁。
得病期间,忽必烈对张弘范百般照顾和医治,想尽一切办法想挽救这位汉族爱将,口口声声地说:“朕还有好多事需要跟你商量啊”。可见其情真意切。逝世后,忽必烈一二再再二三的给他赐封加号,使他哀荣遍身。
争议与评价
对于张弘范一生功过,向来争议颇多,有人说他是开国良将,有人说他是无耻汉奸。其实,我们今天只要以历史的理性,来分析历史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以及我们这个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我们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在我国除汉族外,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大家互为兄弟。我们不应认为只有汉族才是当然的统治民族,也不应认为向前推进中国历史进程的只有汉族的功劳。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就会自然化解过去的许多浅层的争议。
众所周知,宋朝有国319年,尽管在当时世界上宋朝是科技文化最发达、经济上最富足、国内相对来讲也最和谐的国家。然而有宋一朝,富不思进,富而无能,长期被动挨打。一遇侵略,就谈判、赔款、求和。几次丧失武力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不仅一直统一不了中国,版图还越来越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从始至终对外无比窝囊的朝代。
事实上,结束中国自五代之后至宋末近400年战乱分裂格局的历史任务,已经不能寄希望于宋朝这个由汉族人管理的无能的朝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理所当然的要落在另一个积极进取、蒸蒸日上的少数民族——元蒙民族身上。
蒙古灭金之后,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蒙宋战争,元蒙消灭了无能的宋朝政权。是忽必烈重新奠定了全中国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几百年分裂和割据的局面。这是历史前进的需要,也是历史的无情选择。所以,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元蒙民族在统一中国和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上是有功劳的。这个朝代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初步奠定了我国疆域的规模,扩大了中外交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腐朽软弱的南宋相比,中国历史总是向前进了。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我们就会发现张弘范当年对中国历史进程发展的价值和贡献也就在于此。张弘范为全国统一是做出了贡献的,他做了当时历史规定他应该做的事。同时我们对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评价,也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我们可以永远赞赏他们那种对信念的执着和忠诚,却不必渲染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更不必赞赏他们对腐朽的南宋小朝廷的忠君思想。
民族间的历史恩仇,随着时光的消逝都已远去。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民族正气,不宜再追求兄弟民族之间以旧恩怨为基础的狭隘的民族利益。更不应把过去兄弟民族之间的矛盾再上升到“大是大非”的高度。这恐怕对今天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才是有益的,这也是笔者重说张弘范这一保定历史人物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