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为了佐证厦门胡里山炮台与克虏伯家族的历史情缘,我们来到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在黑林·穆特博士的帮助下,我们找到1889~1890年在德国埃森留学的中国学生的历史照片资料。
100多年以前,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远渡重洋到德国求学。为了弄清楚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姓名、籍贯、专业素质、学习成绩等问题,我特地请教林登劳、穆特博士。但他们说有关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姓氏等诸多问题,暂时还无法准确告知。
回到厦门以后,我们选择这些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操演和厦门胡里山炮台同样口径克虏伯大炮的旧照片,翻刻为能久经风雨的“闽南影雕”,镶入胡里山炮台《历史告诉我们》的历史记忆墙上,供中外游客参观鉴赏。
尽管这些历史人物照片画质清晰,主题鲜明,内容经典,但毕竟是人文背景不详,人物画面所展示的历史记忆朦胧。人们只能得到一个简单乏味的信息——“1890年,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埃森受训。”
然而这些留学生是谁?他们的家乡在哪里?既然他们是洋务运动的产物,那么他们学成以后被分配在中国何地?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否发挥过什么作用?
今年4月,我又带着寻找留学生历史记忆的课题来到香港。恰逢好友黄一农院士(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在中文大学讲学,在黄院士引荐下,我终于从中文大学的档案库里找到这些被悬挂在厦门胡里山炮台七年之久的中国留学生的所有历史资料。他们是中国近代史上小有名气的中国第一支炮兵部队第一任炮兵司令段祺瑞及其4个同学商德全、滕毓藻、孔庆塘和吴鼎元。
从1872年到1875年,中国将120名中国幼童分批送往美国留学。李鸿章与其老师曾国藩向皇帝、太后陈述的理由是——中国欲自强,唯有学习西人的先进经验。西人的坚船利炮,背后有天文、地理、数学、制造等先进技术做强大后盾。今中国要仿效他们的成功之道,最紧迫的,应当选拔聪颖子弟到海外留学,直接到先进国家内部去追本求源。
虽然这古今未有之事——120名幼童留学美国及其另一批“海军生”进入英国伦敦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的夙愿都一一梦想成真,但是15年未雨绸缪的岁月,实在是太漫长了。 “有器尤须有人”从天津大沽口炮台到海南秀英炮台,这18400多公里海岸线,无数的海防炮台的大炮,需要有多少谙悉西方火炮长技的人才?为了摆脱人才奇缺之困境, 1876年,李鸿章又安排查连标、卞长胜等7名中国士官带足够用三年的笔、墨、砚台到柏林军事学院留学。
1886年,李鸿章来到段祺瑞就学的天津武备学堂考察。考察的第一课目是:炮兵学员作炮击海面活动浮靶汇报。
因为当时学生都慑于李鸿章的威严,为此,首次开炮的学员,从第一炮到第六炮都没打中浮靶。李鸿章勃然大怒。轮到段祺瑞指挥打靶。段并不畏惧李鸿章的威严,他沉着、冷静笃定指挥,第一炮就打中浮靶,紧接着连续快速几炮都每发必中。
李鸿章得知指挥员是自己的安徽老乡,其祖父等家族成员都曾是自己手下的淮军官兵,非常高兴。接着又当面考了一些军事试题,段对答如流。李鸿章兴奋得击节称赞,当即表扬段祺瑞是“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
1887年夏季。李鸿章亲赴天津武备学堂第一届学员的毕业考试。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赞扬段祺瑞等学生“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
1889年春天,段祺瑞和其他4位同学被派往德国柏林陆军学院留学,学习军事理论和各种操练课程。经过了一整年紧张艰苦的学习与考核之后,他们一行5人又奉命到鲁尔区埃森克虏伯兵工厂,进行火炮实习。
1890年春天,清廷特使洪春代表皇帝前往德国埃森探望留学生。段祺瑞及其同学以娴熟的技术操演了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获得弗里茨·克虏伯的赞赏。
段祺瑞和他的同学完成了学业。之后,4位同学都先后回国。段祺瑞又奉命单独留在克虏伯兵工厂学习弹壳加工、炮管膛削、铣磨来福线、灌注优质钢;还检验钢材拉力、挤压力试验;各类火炮的型制构造、使用和保养等课程。
1890年冬天。25岁的段祺瑞自德国归来。不久,被李鸿章奉派为北洋军械局要员。1891年被调回威海,任随管教习。
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之战进入了生死鏖战时刻,段祺瑞带领武备学堂的学生帮助威海卫守军搬运炮弹,并亲自驾炮与日军展开激战。
1895年12月,段祺瑞随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编练新军,任炮兵营统带,随营学堂总办兼炮科班监督和总教习,培养出中国第一支野战炮兵部队。
其后,段祺瑞曾4次发电迫清末皇帝退位,三番五次奉劝袁世凯放弃称帝念头,并以武力赶走张勋,主张共和,反对帝制的“三造共和”之功。
段祺瑞的4位同学除了滕毓藻回国以后情况不明之外,吴鼎元回国后任新军第五镇统制,他和段祺瑞一起领衔参与签名逼迫宣统退位,主张并维护共和体制。孔庆塘后任云南普洱镇总兵、云南临元镇总兵、任大同总兵时剿灭过刘天佑起义。商德全任新军营炮兵帮统兼任左翼重炮队领官、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校长、天津镇任守使等职。徐世昌做总统时,被调任有名无实的将军府将军。
段祺瑞的老师瑞乃尔是克虏伯家族最早派到中国的军事教习。1870年担任山东登荣水师教习;1886年被李鸿章聘为天津武备军校陆军教官。为北洋海军学院编写《克虏伯海台炮管理法》《克虏伯炮说》等诸多军事教科书。瑞乃尔略通汉语,他一面传授克虏伯大炮的使用方法,一面帮助操练。他性情笃实,工作勤奋,教学中言传身教,不遗余力,还常常用自己的薪水奖励学习优异的学员,教学效果显着,多次得到朝廷的嘉奖。
1889年,瑞乃尔回国研究新军事技术和教材,李鸿章让其带领段祺瑞等5人到德国学习军事与制炮技术。瑞乃尔回中国以后又受聘到旅顺炮台任教习,协助北洋海军作战。甲午海战中,瑞乃尔与丁汝昌一起对日作战。当战争进行到最血腥的时刻,由于民族感的差异,生死观的不同,瑞乃尔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向日军投降,遭到丁汝昌的严词拒绝。丁汝昌死后,日军占领刘公岛,瑞乃尔等被遣送至烟台。1897年死于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