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造舰强国之梦:裴荫森和中国第一舰

  福建省福州市郊区有个马尾造船厂(史称福建船政局),那里有个一号船坞,上面有一艘铁甲战舰“平远”号。它是中国近代自己制造的第一艘巡洋舰。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原淮安府所在地)的河下姜桥巷,有座裴宅(裴荫森故居),是淮安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它现有厅房、穿堂、堂屋三进,有房屋25间。其面南房屋12间,面西及西北房屋13间。这座大宅院的主人裴荫森,就是当年的船政大臣、福建船政局总理大臣、“平远”号之父。
  中国近代第一舰从制造到诞生到沉没,无不因走向世界大洋的抱负而饱受艰辛和屈辱。
  “中国第一舰之父”与之相同,也因走出自立更生的中国海军之路的胸怀而在那个年代备受打压。
  舰同其父,人同其舰,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一段心酸的故事。
  马尾生变
  裴荫森生于清代道光三年(182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字樾亭,是当时淮安府阜宁人。其祖父裴长龄经商在外,很少回家。其父裴大宝以半耕半读自给。裴荫森童年时有一年遇到灾荒,家境陷入极度贫困,以致辍学。不久,父亲又去世。只因好心的族人的帮衬,裴荫森才得以继续学业。
  清同治二年(1863年)他40岁时中了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同治四年为道员,到湖南做官。同治六年(1867年),参与办理长沙团练。同治九年 (1870年),从着名的洋务派大臣、湖广总督李鸿章办理营务。同年六月,在李鸿章改任直隶总督时裴荫森也随他同往。李鸿章上任后即发生了天津法国领事丰大禄开枪打人,后被人打死并由此引发民众焚烧教堂、杀洋人事件。李鸿章迫于洋人压力,以杀群众20人、充军25人、赔银50万两并派大员道歉了结此案。听说李鸿章要如此处理此案,裴荫森当面力谏不可,但李鸿章不听。裴再上书,要求“多赔钱,少偿命,为百姓留元气,即为国家培国脉”,但李鸿章仍不理睬,裴荫森为此愤而辞职,径自往长沙办理团练,主持湖南全省营务处。湖南边境多为苗族聚居,因官吏横征暴敛致使“苗乱”频发。裴荫森上任后,采用“惩贪安边”的政策,惩办多名贪官,苗民诚服,裴荫森官声远扬,光绪九年(1883年),升任福建按察使。
  裴荫森到福建第二年,即光绪十年(1884年),发生了一件中国海军史上的大事,那就是马江海战。
  这是中国与法国的一场海战。1883年,法国将越南建成侵略中国的基地后,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其远东舰队开到中国的福建,要求进入中国的马尾军港“游历”。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和会办福建海防大臣张佩纶向朝廷请旨,回复是:“严谕水师,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
  得知了清朝庭的软弱,法军气焰更加嚣张。1884年8月23日8时,法军向闽浙总督发出最后通牒。但高官们一方面不准官兵“轻举妄动”,一方面封锁法军发出最后通牒的消息。高官们心存侥幸,希望法军只是恫吓而已,不会真的动手。但在1884年8月23日13时56分,法国舰队停泊在马江(马尾)水面的 8艘军舰加两艘鱼雷艇,利用落潮的有利时机突然向福建水师发起攻击。中法马江海战(又称闽江口海战)爆发。福建水师对法国军舰英勇还击,但由于事前未作任何军事准备,加上装备落后、火力处于劣势,多数军舰未及起锚就被法国军舰击沉。海战不到30分钟,福建水师兵舰11艘(扬武、济安、飞云、福星、福胜、建胜、振威、永保、琛航9舰被击毁,另有伏波、艺新两舰自沉)以及运输船多艘沉没,官兵殉国736人,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而法军仅5人被击毙,15人受伤。海战中法军还摧毁了马尾造船厂和两岸炮台。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8月26日清政府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兴建现代造船厂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就出现了洋务派。但在海军建设上,洋务派本身就有了“造船”和“购船”两派之争。洋务派大臣李鸿章是主张购船的,而左宗棠则主张自己造船。1866年6月25日在太平天国起义被平息后,左宗棠向清朝廷上了两道奏章,申请设厂造船。他的奏请被批准。当年8月19日,选定在福州城郊的马尾兴建船厂(史称福建船政局),左宗棠还选聘法国人日意格作顾问,使得福建船政全盘引入了法式设计和建造方法,生产的舰船具有法国特色。之后又兴办了培养造船技术人才的福建船政前学堂,学堂直接采用法语教学,并派出大量学生赴法国留学学习造船技术。
  1868年夏,船政局大功初成。它占地约600亩,拥有各种车间数十处,有4座船台和1座世界罕见的铁制浮船坞,员工多达3000余人,这在当时远东首推第一,被誉为亚洲第一船厂。当时很多西方人到达中国后,都要专程前往马尾一睹船政局的风采,参观工业革命时代的一大壮观景象。
  然而伟人也会犯错误,伟人的错误正因为是伟人所犯,导致的后果往往更严重。左宗棠在创建中国现代海军事业上是功不可没的,但在当时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造舰思想。当时局限于经费紧张和对近代海军知识的缺乏,左宗棠提出,船政局建造的军舰应该同时具备运输与作战两种功能,平时可作漕运,战时作为军舰。此指导思想导致福建船政局早期建造的军舰,除“扬武”号二等巡洋舰外,其余舰只普遍加大了货舱,导致吃水过深,“船身高耸,船轮迟缓”,船型不伦不类,“兵商两绌”,徒有战舰之名,几乎都成了运输船。结果,马江一战,大部分由福建船政局建造的军舰组成的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临危受命
  以法国为师却被法国老师暴打,自己造的军舰不堪一击,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下,马江海战的炮声刚停,船政局历史上第八任总理大臣、年已 61岁、以任事勤勉为特色的裴荫森上任。裴荫森埋葬了死难官兵们的尸体,为之制文立碑。一个月后,即恢复了船政局的运作。
  裴荫森总结前人经验,十分务实地认为,中国建造的铁木合构船已不能适应当代战争的需要,急需配备钢甲军舰抵御外来的侵略,船政局第一要务是要造铁甲舰。他要以此为突破口振兴船政局,振兴中国海军。
  裴荫森求得了洋务集团“造船派”重臣左宗棠和穆图善的支持。于是,1885年7月4日,他写了一份奏折《试造新式兵船疏》,阐述中国自己制造铁甲舰的重要,说明福建船政局自行造舰已具备能力,要求仿造法国1885年设计的图纸造3艘同型的小铁甲舰(单价46万两白银)。他说:“闽省若有此等钢甲兵船三艘,炮船、快船得有所护,胆壮气扬,法人断不敢轻率启衅”。左宗棠和穆图善签名支持,称船政局学生们“籍隶福建省,均无希图名利之心。只以马江死事诸人非其亲故即属乡邻,以报仇雪愤之心,寄于监作考工之事,其成效必有可观。”奏折写好,500里加急呈送北京。
  不料裴荫森的一番报国之心从这天开始就受到了不断打压。这是因为洋务集团“购船派”重臣李鸿章也上奏请求拨款向欧洲购巡洋舰。裴荫森奏折正好与其撞车。闻讯李鸿章即写奏驳斥,称“裴臬司于此道素未考究,误信闽厂学生之蛊惑”,要求清政府“审慎图维,勿任虚掷帑金”。资历、背景、实力与李鸿章都无法匹敌的裴荫森顿陷困境,十分难堪。最后慈禧太后拿出一个平衡方案,她一方面支持了裴荫森的要求,一方面也同意李鸿章购军舰,不过所购军舰从计划数的6艘减为了4艘,将省下的购舰款拨给了裴荫森。但此款仅够造一艘铁甲舰。
  1886年的春天,裴荫森派福建船政前学堂学生魏瀚前往法国购买造船所需的大批钢材。当年秋天,魏瀚将钢材购买回国,12月7日,裴荫森亲自主持了新军舰的龙骨安放,魏瀚、郑清濂、吴德章、陈兆翱、李寿田、杨廉臣等船政前学堂培养出来的专家通力合作开始建造这艘中国自己的铁甲舰——“龙威”号。该舰长 59.99米、宽12.19米,正常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额定乘员202人,大于仿造的法国军舰。动力系统采用了2台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三胀往复式蒸汽机,轮机转速80转/分钟,配套使用4座圆型高式燃煤锅炉,每座有两个炉门。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双轴推进,航速10.5节,军舰上的煤舱容量设计为350吨,远远超过法国舰,这表示这艘军舰可用于远海作战。环绕全舰装备有水线带装甲,全为从法国购入的全钢装甲。其中舰首部位装甲厚5 英寸,高7英尺;军舰中部为防护弹药舱、锅炉舱等要害设施,装甲厚度达到8英寸高5英尺;舰尾部分装甲厚6英寸,宽4英尺2英寸,除此,军舰两侧的煤舱里的燃煤也能提供一定的防护,起到抵挡炮弹破片的作用。另外,有装甲保护的部位还有,装甲甲板厚2英寸,露炮台装甲围壁厚8英寸,炮罩厚2英寸,司令塔装甲厚5英寸。整体来看,“龙威”号军舰防御能力较强。该舰主要武器有:克虏伯260mm前主炮1门、克虏伯150mm副炮2门、57mm诺典费尔德炮2门、 47mm单管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龙威”前主炮260毫米克虏伯钢箍套炮威力巨大,火炮身管长 9100毫米,配备有钢弹、开花弹、子母弹,火炮有效射程高达12200米,使用钢弹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571毫米厚的钢板。
  1889年9月28日,“龙威”号试航成功。这艘未用一洋员洋匠建造的军舰编入北洋水师序列。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李和被任命为该舰管带。
  但第一次自己建造军舰,难免有些不如意的地方。当此舰轮机系统出现一次故障时,“购船派”重臣李鸿章当即大作文章,称此舰大不可靠,表示北洋水师不能接收这艘军舰。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为人厚道,他亲自视察此舰,十分满意。他表示还是要这艘军舰的,不过要向李鸿章请示。1989年12月,李鸿章妥协,在将舰名改为“平远”号后,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军舰正式加入了北洋水师的行列。不过虽然加入了北洋水师,“平远”号仍受歧视,被列在二梯队里。
  光荣又屈辱的战舰
  1894年是历史上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年。当年9月16日,北洋海军主力护送增援平壤作战的陆军前往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抵达后,“平远”号与“广丙 ”号作为第二梯队,配置于大东沟口外,担负警戒任务,北洋海军其余的10艘主力舰则作为一线主力,在口外12海里处下锚。9月17日中午,大东沟口外的北洋海军主力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展开激战,距离战场较远的“平远”、 “广丙”两舰以及鱼雷艇“福龙”、“左一”号在看到远方弥漫的硝烟后,立刻一起驰驶战场。
  下午2时以后,“平远”、“广丙”二舰相互配合,向日本舰队旗舰、法式巡洋舰“松岛”号发起攻击。防护能力较强的“平远”舰在管带李和指挥下,冒弹雨拼死冲向“松岛”号。“平远”舰舰首主炮发射的一颗钢弹击中“松岛”,炮弹从“松岛”左舷中部下甲板的医疗室斜穿而入,击穿1英寸厚的钢铁墙壁,穿过中央鱼雷发射室,击中“松岛”号320毫米主炮塔下的机关,引起爆炸,使其320火炮炮罩粉碎,火炮无法旋转。这颗炮弹在穿越中央鱼雷发射室时,使4名日本鱼雷兵因窒息死亡。下午3时10分,“平远”舰装备的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机关炮又接连命中“松岛”号的中央鱼雷发射室和桅杆,多名日本鱼雷兵受重伤,鱼雷管发射电路被打断。几分钟后,日舰“严岛”号又接连被“平远”号命中,被击毙4人。但“平远”舰前主炮也被命中,燃起大火,被迫于下午4时16分退出战斗,驶向大鹿岛附近的浅水区,灭火自救,“平远”号一战成名。
  不过其后“平远”舰再度受辱。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水师时,“平远”舰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北洋水师司令部所在地刘公岛,北洋水师覆没,“平远”舰与残存的北洋水师舰只一同被俘,屈辱地被编入日本舰队,列为一等炮舰,仍用“平远”舰名。1904年日俄海战爆发,“平远” 舰随日军出征,9月18日晚上7时45分,该舰在东渤海铁岛附近巡逻,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这艘一度象征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最高成就、受尽了苦难屈辱的军舰沉入了中国的大海,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尾  声
  此时,作为“平远”号之父的裴荫森,在造出此舰后,心力交瘁,一介报国书生,在李鸿章几次打压中深深体会到了中国官场之险恶和人性之丑陋——大家同为洋务集团,大目标都是以夷制夷,都想富国强兵,但一遇具体意见不同,便如此互相拆台,互相打击。这些恶习,深深刺痛了裴荫森的心。看看自己造舰强国之梦无法实现了,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二月,当“平远”号编入北洋水师三个月后,裴荫森就调离了他曾想大展宏图的船政局(清廷补授裴荫森为光禄寺卿),他当了京官,从三品,职责是负责皇宫的祭享、宴劳、酒醴、膳羞等。这与他的远大理想相去更远,于是当年七月即告病,次年五月即回家乡淮安府,在淮安府河下姜桥巷旧宅闭门养疴着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其病逝于淮安,享年72岁。他身后留给我们的着作有《裴光禄选集》、《船政奏议汇编》、《书版杂着》、《他山剩简》。回乡后还建饭庄“文楼”,首创了淮地特产蟹黄汤包。
  福建船政局在裴荫森走后,也再无建树。从“平远”舰下水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4年间除续建完工一艘两广总督张之洞先前订购的铁甲快船“广丁”号之外,仅仅建成了一艘练习船。
  2004年9月15日,福州市将复制的中国第一艘钢甲战舰“平远”号,放置在马尾船政一号船坞,供游人登舰观赏。这是福建省历史上首次复制福建船政所建造的兵舰。这只军舰,高傲地占在马尾,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现代海军创始的艰难之路,展示着现代海军创始者们让中国走向海洋的志向,它既向人们说明了中国的强国之梦是怎么在一些丑陋的积习中失败的,也以失败和屈辱衬托出中国精英们高尚的灵魂和永驻历史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