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 下一篇

汽水的诞生及上海正广和汽水厂

  市场意识和竞争力
  说起来真是让人难以置信,上海正广和汽水厂的成立,和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成立,几乎同时!然而,让人郁闷的是:可口可乐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着名的 500强企业,产品遍布全球,而正广和汽水早已不知去向。
  植根于本土,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一般企业安身立命的基础。正广和汽水之所以能发家,能发展,靠的就是这一条。那么,为什么正广和汽水这个品牌最终退出了市场?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原因,但产品文化出现了断层,或者说产品的生产理念受到了不可抗拒的原因的狙击,比如抗战等等,已基本失去了底气和活力,是重要推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经历了抗战烽火之后的正广和汽水没有了扩张的冲动。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世界上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而破产后又东山再起的情况,并不少见。关键是市场意识愈发淡薄,全球视野日益狭窄,让它一病不起。尤其是它竞争理念的缺失,看似一“水”独大,实际上必然导致竞争力的下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矛盾更为突出,也因此,正广和汽水被市场无情抛弃正在情理之中。
  据说闻名于世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原是一家人,只是为了增加市场的选择性和产品的竞争力,才故意拆分的。我没有求证过,也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不过,倘若这是确凿的话,就不难理解这人家之所以历百年而不倒,非但不倒,还有光明前途的道理。我看过对可口可乐公司的SWOT分析(优势Strength;劣势 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他们甚至想到了美国在遭受恐怖袭击后可能对产品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以为像这样有市场意识和危机感的公司,要它迅速地败落下去,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以及非同凡响的争夺市场的战略战术,只能是幻想。
  现在,我们回顾正广和汽水的兴衰历史,正是为了强调市场经济的残酷性,以期引发人们对于民族工业振兴和发展的深层思考。如果我们有空到南京路、淮海路走走,就会发现,从前所谓的“老字号”已经被“消灭”了一大批,即使是现有的,其军容也已很不整齐了。这是每一个上海人都要为之“不寒而栗”并且有所行动的。(剑箫)
  汽水好喝工难做
  汽水生产季节性非常强,所以“刮皮”洋老板在旺季大量招募临时工,到淡季即解雇。厂里工人除了长工、临时工之外,还有三分之一是童工。童工劳动力最廉价,劳动强度与成年工人一样,但工资却只有成年人一半。那时许多穷人家孩子十四五岁就进正广和汽水厂做工,分派在准备间洗瓶子或成品间贴商标。因为童工年龄小个子长得矮,而洗瓶槽较大较高够不着,需在脚下垫只木箱才能操作。童工两人一组,每天要抬500多只各重100多斤的空瓶箱,按次序放入洗瓶槽。每次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方可把装满空瓶的箱子从地上抬到槽里。汗水和泪水一起顺着脸颊往下淌。
  汽水厂不仅活又累又苦,且做得稍有差错还会遭洋人、工头打骂,轻则扭耳朵、掴耳光、吃“毛栗子”;重则拳打脚踢。若想反抗就可能被开除。逢年过节必须向工头送礼,否则便会受刁难。
  童工长大成年,改做仓库搬运工。一天要扛500多箱汽水,两个工人一次共同扛两箱,两箱汽水重达四五百斤。近的走100多米,远的要走二三百米。不是一点点吃力啊。
  工人每天拼死拼活得做9-10个小时,但收入仅为外籍管理人员的八十分之一,长工的月工资也只够买一石米左右。外国资本家只顾自己大量赚钱不管工人死活,干活时根本没有安全保护设施,汽水间玻璃瓶爆破划伤手脚经常发生,有的工人甚至被爆瞎了眼睛。
  正广和洋老板口袋里的每个铜板都浸透着我们中国工人的血和泪。
  汽水登陆上海滩
  发迹之史
  国人夏季靠瓶装汽水(俗称荷兰水)消暑解渴还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随着上海开埠、租界内洋人不断增多,那些西洋饮品——洋酒、汽水等搭载鸦片船进入上海,最初仅供洋人需用。1850年太平天国起事,大批中国居民避难租界,西洋饮品才逐渐为国人所接受。
  1864年9月17日,一个名叫史密斯的英国商人看到上海洋酒、汽水生意兴隆,便踌躇满志踏上这片“冒险家的乐园”,在当时英租界内(现福州路44 号)创办了“广和洋行”,主要经营洋酒和汽水业务,利用中国廉价劳力和广阔市场,获取利润。
  1882年,英国商人考尔伯克与麦克利格作为合伙人加盟广和洋行。翌年,创始人史密斯脱离广和洋行,在今九江路8号另起炉灶,取名“老广和洋行”。为了以示区别,考、麦二氏将原洋行更名为“正广和洋行”。“正广和”的含义是“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
  由于进口汽水价格太高且要与上海西药房附设汽水厂产品竞争,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自己开厂。考、麦二氏于1892年在虹口提篮桥附近茂海路(现海门路)2号,购地四亩筹建汽水厂。第二年建成投产。至于用什么名字作注册商标名称着实令考、麦二位老板费尽心思。最后,他们看中天文学十二星座里第十一星座 “宝瓶座”(即如今人们惯称的“水瓶座”),取天上仙女手持宝瓶洒圣水于人间之意,喻示“正广和”乐意将清凉可口汽水奉献给广大消费者。因此拍板决定以英文“AQUARIUS(中文即为宝瓶座)”命名厂名和产品,同时把天象图案当作商标图样,与英文一起使用。
  1913年,麦克利格将考尔伯克在洋行中的股份买下独自经营,他去世后,其全部财产由两个儿子继承。1921年,野心勃勃欲望更多利润,小麦克利格两兄弟打算扩大汽水生产,迁址建新厂。那时提篮桥附近地价较高。而韬朋路(现通北路)地价较低,他俩就将老厂地皮卖出,另外买进韬朋路400号土地。土地面积一下子比老厂扩大5倍,买价却不到老厂土地卖价的四分之一。新厂竣工后,生产汽水灌装线从原来2条增至5条,生产能力比老厂翻番。新厂于1923年6月中旬正式开工。
  经营之道
  一流商标必须配备一流设备,考、麦二氏深谙其理,不惜花巨资购入最先进的进口设备,尤其是采用了当年最复杂、最完善、最新款且是远东地区唯一的改进式三重蒸馏装置,生产出来的正广和汽水“滴滴蒸馏”。因为水质纯、质量优、正广和汽水很快畅销上海市场,并运往中国内地以及远东各口岸,甚至远销英国和澳大利亚。
  1908年,上海已成为汽水供应外地中心,其中正广和汽水在变进口为出口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上海市区内,正广和汽水先用马车后改用汽车送货,是上海租界内商用汽车首创者。
  到上世纪20年代末,正广和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汽水厂,该厂“AQUARIUS”商标也成为国内饮料行业中第一品牌、最着名商标,在沿海地区家喻户晓,特别在上海人心目中,“正广和”三字已成为“汽水”代名词。抗战前夕,正广和达到鼎盛阶段,迫使一些西药房附设汽水厂纷纷关闭或转手。正广和完全控制了国内汽水销售市场。
  正广和洋行以5000两白银起家,至上世纪30年代末,资产增长惊人的1000倍,其中汽水利润约占总利润的三分之一。正广和发达致富主要得益于汇丰银行扶持以及沙逊洋行参股,使其在资金周转方面得到极大便利;其次洋老板精明、擅长生意,在保证产品质量领先基础上,强化促销手段,并力争千方百计、无孔不入。正广和汽水不但在上海各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在广播电台不间断宣传,将一年一度由《字林西报》汇编的行名簿封面广告包下20年,且在闹市区主要街道用光彩夺目的“正广和”霓虹灯吸引广大消费者,在经销正广和汽水商店均立有“正广和汽水”广告牌,在上海最热闹的“大世界”设立正广和汽水尝试点,让过往行人免费品尝正广和汽水,在几个大公园像法国公园(现复兴公园)和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等公共场所,向游人赠送印有正广和汽水宣传广告的小礼品、在所有送货车辆上印“请饮正广和汽水”字样。通过这一系列地毯式广而告之,正广和汽水广告语“正广和多种汽水,滴滴蒸馏而来,菌类完全绝迹,于解渴怡神之外,有安全卫生之功”和“无论何时何地如欲饮汽水,请喝正广和,并认明商标”深入人心,结果造成广大消费者条件反射:汽水就喝正广和。
  天亮之前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上海处于日本法西斯铁蹄统治下,正广和汽水厂也不能幸免,由日本在上海的东方制冰株式会社管理,厂门口换上“大日本军管理正广和汽水厂”牌子,厂里生产的汽水、鲜桔水直接供给日本侵略军饮用。
  1943年,国际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粉碎了日军大规模扫荡,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同时沦陷区人民也采取各种方式同日本鬼子展开斗争,日本帝国主义日子很不好过。为了欺骗中国人民,日军打出“东亚共荣”、“中日提携”幌子,演出一场“归还”租界、“移交”英美产业闹剧,把一些无关紧要工厂移交给汪伪政权。汉奸徐礼辅勾结日本侵略者借“新敌产委员会”委员身份于1943年10月20日接管了正广和汽水厂。当日军侵华战争濒临失败,徐礼辅乘机大捞一把,将厂内库存的大批原材料偷偷运出厂外投机贩卖,发不义横财,致使正广和汽水厂被迫停产。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因为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和汉奸破坏,正广和汽水厂已千疮百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灿烂阳光照遍浦江两岸,正广和汽水厂获得新生。1954年10月13日,企业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代管,正广和汽水厂纳入国家计划轨道,而在上海经营洋酒、汽水业务达90年之久的英商广和洋行(后改组为“正广和有限公司”)到此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链接
  汽水的诞生
  汽水是英国化学家及牧师卜利士力(Joseph Priestly, 1733-1804)发明的,他比较为人所知的是发现氧气(另外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叫马和的中国人发现的)。
  汽水其实只是一瓶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另外有糖和香料),把大约2~3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就会有部分的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二氧化碳在水中就形成碳酸,汽水给人的那种刺激味道就是因为碳酸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