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好友 上一篇 | 下一篇

石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发现和利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石油”一名即由北宋科学家沈括命名,而早在汉代,先民们已知道了石油。当时出产石油的地区,首推我国西部,有的今天仍然是着名产油区,绝大多数分布于丝绸之路上。
    石油古时又名石漆、水肥、石脂、火油、猛火油、雄黄油、石脑油等等。它是地下资源,可能是植物或动物长期埋没于地下变化而成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地下的碳化金属和水作用而经一系列变化形成的。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日:“高奴有洧水可薅。…‘高奴”,秦时县名,即今陕北延长一带,距古长安约200余公里。“洧水”即延河的一条支流。句意为高奴县境内有洧水,其水可以燃烧。到了北魏时,郦道元作《水经注》,在引用《博物志》时,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述高奴县境内的合丰林水.“地理志谓之洧水也,故言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熊,水上有肥,可按取用之”。“水肥”即当时人们对石油的称谓。之所以称“肥”,可能是石油与
煮熟的肥肉汤相象有关,如《水经注》中就有“水有肥如肉汁”之语。
    关于高奴一带石油的利用,也曾有过详细的记载,发现和利用是相辅相成的,如唐代段成式所着《酉阳杂俎》中述:“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膏车”指用石油做车轴和水碓轴的润滑剂。这表明早在2000多年前,西北地区先民不仅知道石油可以燃烧点灯,还可以做机器油。
    不仅如此,至元明时期,先民们还进一步对石油进行加工处理。据成书于公元14世纪80年代的《格物要论》记载,“石脑油出陕西延安府,陕西客人云此油出石岩下水中作气息以草拖行煎过,土人多用于点灯,云浸不灰木浸一年点一年……”。用这种简便易行方法脱水实在是石油加工利用上的一大进步。
    甘肃河西走廊位于丝绸之路中段,这里也是历史上着名的生产石油区。西晋司马彪所着《后汉书·地理志》“酒泉郡延寿县”下,有注说:“博物记日:‘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茸篷,注地为沟。其水有肥,如煮肉洎,蒙茉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酒泉郡延寿县即今天的玉门市,为我国着名的石油工业基地。有关延寿出油一事,在《水经注》中也有类似的引述。这表明此时西部先民对水面上的燃烧现象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且对石油的形态、性质、用途等,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李吉甫着《元和郡县志》在谈到河西玉门石油时着重记述了它的开发利用,书中写道,“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盂取用,涂鸱夷酒囊及膏车……。”“草盏”,一种用草编织的器具;“鸱夷”,指用生牛皮制成的口袋。从这一记载中看.当时的玉门人,不仅知道用“草盏”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黑脂(石油)用以“膏车”,而且还清楚石油具有某种防腐的功能,故用石油涂于生牛皮做的酒囊上。据笔者考证用来防腐的“石油”,应该是油份蒸发后剩下的沥青,故特用“黑脂”一词。
    《元和郡县志》卷四十中还记有石油用于军事上克敌制胜,“……周武帝宣政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赖以获济”。用石油作燃料焚烧敌方的攻城工具(云梯等),用水怎么也扑不灭,反而使火焰更大,最终扼制住了突厥人的进攻,保住了酒泉。此前春秋战国及三国时代均有用火攻防的战例,但材料大多为柴草、硫磺等物。而以石油为原料酒泉一役尚属首次,可谓开创了石油用于军事之先河。
    酒泉、玉门一带石油的利用历史悠久,直至清代在赵学敏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还有用石油点灯照明的记载,“西陲赤金卫(即今玉门赤金堡至老君庙一带一一笔者注)东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油生水面如肥脂,色异气臭,土人取以燃灯极明,可抵松膏”。
    丝绸之路新疆段也有不少有关石油的记载。北齐时,魏收着《魏书》中述:“龟兹国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锑俏甚臭……”。“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有如膏者流出成川”是为石油在地压作用下大量渗出地表的现象;同时那里地多沙漠,河流往往入地作暗流,这是完全合乎实际的。“锑佣”、“甚臭”则对石油的性状、气味作了具体的描述。
    古时新疆地区,不只在库车一带发现有石油,在其它地方也发现有石油。宋朝欧阳修等所修《新唐书·地理志》说:“北庭大都护府……渡黑水七十里有黑水守捉,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蹄车岭至弓月城……”。“石漆河”,即今精河,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精河县境内,距克拉玛依和独山子均不远。“石漆”乃石油之古称,唐时将精河称之为“石漆河”,想必当时人们已经发现精河上有石油。近年经石油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精河县境南部有含油岩系,与150公里之外的独山子油田的含油层位一脉相承。
    在新疆石油又派上了新的用场。《魏书》中记龟兹国如膏状石油,“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自后每使朝贡”。《北史》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石油不宜内服(除非是近代精制的某种制品),只能外用。但是这段记载,却是我国将石油引用于医药的最早记录。
    此外,着于公元976~984年的《太平寰宇记》也曾记有:“石油井在延长县北九十里,井出石油,……燃之如麻,多煤烟,为墨甚佳,更疗疾病”。史书中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稍晚成书的《大元大一统志》卷五四二在记述丝绸之路东端陕西北部一带有石油时,又详谈了石油的医药用途:“石油,在宜君县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其澄而取之,气虽臭而味可疗驼马羊牛疥癣”。“石油,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大元大一统志》约成书于公元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这表明,在宋、元时期西北大部分地区均已知石油有治疗“疥癣”之功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两文献中都有“石油井”的说法,前一文献记“井出石油”,后一文献记“凿开石油一井”,这充分证明我国西部劳动人民在此之前已在陕北地区开凿石油井采油。西方国家到公元1859年美国人才打成第一口石油井。足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石油井的国家。
    一如前述,延绵于陕、甘、新段的古丝绸之路,除起了巨大的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作用外,在一两千年前还发现了石油,并且了解了石油多种多样的用途。虽然那时通过西部的开发利用使我国对于石油的认识和生产的历史极为悠久。但是,甚为遗憾的是,直至上一世纪末,西北地区石油的利用仍仅限于自然渗出地面的油苗和凿土井汲取。有组织地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则是本世纪初期和中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