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洋
海水中的盐含量很高,约为35000毫克/升。这主要是随江河流入海洋的盐类逐年积累起来的结果。据估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总盐量约为38.5亿吨,悬浮物为32.5亿吨。
若以数量计,海水中溶解性的无机物可分为以下三类。
主要离子:K+、Na+、Ca2+、Mg2+、C1-、Br-、HCO3-、SO4和CO3。这些离子的总含量占海水溶解物含量的99.90%。
少量物质:Sr2+、O2、SiO2、F、含氮物、Ar、Li、磷酸化合物和I-等。它们的各自浓度大约为10-4一10-6摩尔/升。
微量物质:除上述元素外,还含有周期表中的其余元素,以各种形态存在,其各自的浓度低于10’刈克/升。
一些杂质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如表1-2所示。

海水中所含的溶解的和悬浮的有机物,若以含碳量计,为0.2~2.7毫克/升。
海水由于含盐量太高,因此,不宜直接作为水源。
2.江河
互河水的含盐量不超过500毫克/升,一般为100~200毫克/升。我国和其它国家一些河流的含盐量如表1-13所示。

江河水的水质与其所接触的岩石和土壤的成分直接有关,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也比较大,例如:夏季汛期江河水的浊度可达数千度,而冬季则可下降至数度。色度的大小也随季节发生变化。另外,江河水的水质受生物活动和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最大的。
3.湖泊、水库
湖泊的水质按其含盐量的高低,可分为三种类型,淡水湖(盐浓度为1000'毫克/升以下)、咸水湖(盐浓度为1000~35000毫克/升)和盐水湖(盐浓度在35000毫克/升以上)。其中,只有淡水湖和含盐量低的咸水湖可直接作为水源。表1-4反映了国内外一些湖泊、水库的含盐量情况。

湖泊是由河流及地下水的补给形成的,虽然其水质与补给水的水质有关,但二者的化学成分往往相差甚远。这是由于湖泊所在地的气候、地质、生物等条件对水质的影响是很大的缘故。另外,湖泊和水库的水相对比较稳定,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水藻、水草和其它植物的生命活动,对湖水的水质都有极大的影响。
4.地下水
地下水常因流经不同的地质构层而溶入了各种可溶性的矿物质,如钙、镁、铁的硫酸盐及碳酸盐等,其含量取决于流经的地质层中矿物质的成分、接触的时间和流过的路程长短等。地下水含盐量一般在100~5000毫克/升之间。表l-5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井水的水质资料。另外,地下水由于受到地层的过滤作用,一般都比较清澈,悬浮物、细菌和有机物的含量都比较少。

5.雨、雪
雨和雪是杂质含量较少的水。其含盐量一般以数毫克/升到30~50毫克/升,其组成在靠海岸处与海水相似,以Na+、Cl-为主;而在内陆与河水相似,以Ca2+、HCO3-为主,但SO42-的含量常稍高。雨水中的溶解气体如O2、CO2等常是饱和或过饱和的,还常含有雷电时生成的含氮化合物。雨水的pH值一般在5.5~7.0范围,在城市上空受工业气体污染时可能酸性更强。
一般初降雨水或干旱地区雨水中杂质较多,而长期的降雨或湿润地区的雨水中杂质较少,表1-6列出两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尽管天然水的杂质名目繁多,但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见表1-7):

1.悬浮物质
这类物质,常呈较大颗粒状悬浮在水中。一般在水静置时可自行沉下。颗粒大、比重大的沉得快。而那些微细的粒子,只有在较长时间静置后方可沉淀。悬浮在水中的杂质主要是矿物质,如泥土和沙粒,也有有机悬浮物,如水藻、植物的遗体和细菌等。
2.胶体物质
这类杂质常呈较小的微粒状态,但不是分子状态,而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例如粘土和土壤的胶体粒子。胶体微粒均带有电荷,并由于许多胶体粒子带有同性电荷,互相排斥,因而在水中不会沉淀下来。这些物质主要是硅、铁、铅的化合物和一些有机物(包括部分腐殖质)等。
3.溶解物质
这类物质的分子和水的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滤去。这类杂质主要有:以分子状态存在的物质和以离子状态存在的盐类(如氯化物、硫酸盐和碳酸盐等);还有溶于水中的气体(如氧、二氧化碳和氮气等);另外,还有溶解于水中的腐殖质等。